正文 關於經濟新聞縱深化的思考(1 / 2)

業務探索

作者:樊華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深入發展的轉型期。特別是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不僅麵臨嚴峻的形勢與挑戰,而且經濟的複雜性和不確定因素更加突出。從事經濟新聞的報道工作,需要緊跟經濟步伐,加倍學習和鑽研,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變化與節奏。對經濟新聞的報道,應不滿足於表象,側重分析性報道,力求透過現象把握本質,能夠提供具有借鑒性、前瞻性觀點。

【關鍵詞】經濟新聞 經濟報道 縱深化

同社會新聞等一些新聞相比,應當說經濟新聞的采寫要求更加專業。記者需對諸如通貨膨脹、流動性過剩、股票市盈率、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等這些經濟概念有個比較清楚的了解,這是經濟新聞得以深入的前提。它也提醒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記者加強學習的重要性。在經濟新聞的報道當中,固然需要那些報道“是什麼”的短訊、快訊,但是更需要報道“為什麼”、“將會怎樣”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在新聞“條口”裏,經濟新聞是最適合於分析性報道或深度報道的門類之一。經濟無小事,它直接關係到百姓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與民生息息相關。每斤糧食、每度電即使漲價一毛錢,也會影響到廣大百姓的生活。所以,作為一名經濟記者,要善於把經濟新聞做深、做透,而不是隻會做表麵文章。

將經濟新聞報道縱深化,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國內與國際宏觀經濟的走勢,了解並熟悉國家與經濟有關的一係列方針、政策,緊跟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經濟之間的關聯度也進一步提高。這對致力於經濟報道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光不再局限於國內,還要放眼於世界。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僅會影響到其自身的經濟,同樣也會影響到中國和他國的經濟。美國作為中國商品出口的大國,美元的貶值或經濟的衰退,都會直接影響到今後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世界經濟的走勢。全球糧價上漲、石油價格上漲,同樣會波及中國。我們的生產企業、出口企業如何應對?國家對於出口加工企業稅收的調整、政策的改變等,這些問題經濟記者都需要作出迅速反應。這些都需要記者緊跟形勢變化,不斷消化、了解,在經濟動態發展過程中“吃透”國家方針、政策的主要精神,把握經濟大勢,報道相關新聞才能做到高屋建瓴。

經濟新聞報道縱深化,還要善於進行數據分析。經濟的數字、數據是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國計民生、行業、企業運作的好壞與否。數據分析是經濟新聞最重要的事實支撐之一。善於利用數據分析,也是經濟新聞記者的基礎性工作,經濟記者要熱愛並鑽研它,要培養以分析數字、數據為樂的職業習慣。數字、數據也是經濟新聞報道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關鍵素材。報道經濟的記者,不能一碰到數據就頭疼,連自己都雲裏霧裏,搞不明白,就很難給別人提供有說服力的事實依據。從某種程度上講,數字、數據分析是撬開經濟秘密的一把鑰匙。不過,它們畢竟是枯燥的,引用要恰當與適當。否則適得其反,變成令人厭煩、費解的堆砌。尼爾·T·加文在《經濟、媒體與公眾知識》一書中指出,“經濟對大眾性報紙來說是一個幹巴巴而且困難的領域,需要繁複的解釋和闡明相關的環境,必須想方設法把人們普遍認為困難、枯燥並且需要複雜技術解釋的事件處理得生動,而且對一般的和漫不經心的讀者具有吸引力。”艱深並不是經濟報道深度化的必要代價,堅持口語化寫作是新聞寫作同樣也是經濟新聞寫作的不二法門。經濟新聞的專、深、透,在表達方式上一樣應該深入淺出、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