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探索
作者:陳詠梅
【摘要】一般新聞寫作教程都認為新聞結構有導語、背景、主體和結尾等四個基本成份,但對於大量的新聞作品來說,有些編輯記者把背景材料作為贅筆,顯得十分吝嗇。事實上,隨著社會變革的日趨紛繁複雜,人們對新聞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產生了在更廣闊的背景上了解新聞事件意義和價值的閱讀要求。在西方,甚至產生了以背景材料為主體的背景報道或新聞背景專稿。
【關鍵詞】新聞 背景材料 新聞寫作
一、重新認識背景材料對於現代新聞寫作的意義
在多數消息中,新聞背景與消息導語幾乎同等重要。如果把導語比作消息的“靈魂”,把主題比作消息的“血肉”的話,那麼可以說新聞背景便是消息的“骨骼”,正是這“骨骼”把整篇消息支撐起來,使讀者看到了事情的全貌。
背景材料對於現代新聞寫作的意義首先是基於任何一個新聞事實都不可能是純粹偶然的現象,偶然性中也包含著必然性。事物總是有著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發展過程的,隻有盡可能把這些東西告訴讀者,讀者才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構成新聞的任何一個事實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會與其它某些事實發生一定的聯係,隻有把這些東西介紹給讀者,才能使讀者從事物的聯係中來認識事物,全麵地、辯證地對待事物。再次,不少新聞事實涉及到各種知識,沒有一定的知識就不能理解某些新出現的事物,特別是科技事業迅速發展的今天,許多新聞事實的出現,不提供有關的知識往往難以為讀者所認識和接受。所以背景材料在新聞寫作中不是可有可無的,不善於運用背景材料,新聞就會寫得單薄膚淺,缺乏參照係,影響人們對新近發生或變動的事實的深入把握。一些成功運用了背景材料的新聞報道,我們讀了以後,總覺得消息後麵還有記者想說而沒有說的話,把它留給讀者去思索,使讀者對新聞事件作出客觀判斷。1983年1月1日,國際廣播電台播送了一則題為《徐悲鴻紀念館新館落成》的消息。其中對徐悲鴻先生的藝術成就作了大量的介紹,說明他是“我國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在國畫、油畫、素描等方麵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以畫奔馬、雄獅和晨雞著名。”此外,還介紹了徐悲鴻先生曾到法國學習繪畫,到英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瑞士等國觀摩,還先後到過不少國家舉辦個人作品展覽等等。對於徐悲鴻先生的這些介紹,顯然是不可缺少的,這是因為不可能國際廣播電台的每一個聽眾都知道中國有一位名叫徐悲鴻的偉大的藝術家。此外,介紹徐先生在國外的藝術活動,還可以增加稿件的親切感。
二、學會更自覺、更巧妙地運用背景材料
我們認為對於現代記者和編輯來說,應當形成背景意識,學會更自覺、更巧妙地運用背景材料。所謂背景意識,其立足點就是讀者觀念,它建立在對讀者心態和多方需求的深刻把握之上。
現代社會的事實變動往往使讀者產生許多困惑和疑問,人們對有些事情不可能一目了然,這就需要記者、編輯在采編稿件時,能夠代擬讀者可能提出的問題,盡可能地回答它,如果一味地吝惜篇幅,沒有讀者觀念,稿件固然篇幅簡潔了,但新聞也就沒有多少意思,這是我們的許多稿件乏味,難以卒讀的原因之一。利用背景的描寫,創造出一種意境,顯現主體的思想感情,不僅使新聞作品具有主體感,而且又具有深度。
我們看範長江的風貌旅行通訊就能夠發現,他很少一般地敘述旅途見聞,而善於把走出來的新聞材料置於廣闊的背景上,細致入微,生動地勾畫出社會輪廓,旁征博引,廣涉曆史、地理等方麵的知識,他在通訊中典故信手拈來,古詩詞時時引用,把現實的景色、人物與曆史交相輝映,融為一體,使讀者大開眼界,浮想聯翩。《從嘉峪關說到山海關》一文,收集了大量的背景材料,“秦以後,中國始有大規模長城出現”,“隋代曾大舉修築過長城一次”,“到了明朝,長城才延長到嘉峪關來”等等,這些敘述從曆史角度介紹了秦朝以來曆代修築長城的情況,以及曆代在長城沿線抵禦外族入侵的重大戰爭和經驗教訓,使這則介紹長城地域現狀的風貌通訊獲得深遠的曆史背景參照,從而也滿足了人們對長城這一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宏偉建築的各方麵信息的知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