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自覺、巧妙地運用背景材料是大多數新聞工作者寫作的共同意識,新聞背景專稿也屢見不鮮。克萊爾·薩夫安的新聞作品《冰河英雄》,巧妙采用雙線結構法,一線寫事故及救援,另一線就是對主人翁的背景介紹。主人翁威廉斯,他熱愛生命,每次出差他總是坐在保險係數最大的飛機尾部,他遇事沉著鎮定,當大家看到飛機因天氣不好不能按時起飛,都坐立不安,他卻在耐心等待,他是一個對別人具有同情心,又是一個未能充分發揮其才智的人物。這些背景材料的娓娓敘述,為人物後來的英雄行為作了鋪墊、解釋,使威廉斯這個英雄人物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完整、豐滿、清晰。
三、廣聞博見,善於積累的記者才能使用好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的使用並不是拚湊篇幅的贅筆,也不是無關緊要的敘述,它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安排應當是在作者寫作時得心應手,讀者讀起來趣味盎然,新聞評論家則認為有畫龍點睛之妙筆。要使背景材料在新聞中做到這樣恰到好處,光有深入實際的采訪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要求記者是個名副其實的廣聞博見者和資料收集者,隻有這樣才能使用好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運用得成功與否,也能從它的可讀性方麵表現出來。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人們的求知欲也越來越強烈。合眾國際社總編輯史蒂文森寫過一篇《過長江三峽》的專稿,介紹長江航運事業的發展和三峽風光。這篇文章中有這樣幾段背景介紹:
這是一條奔騰不羈而又能為人類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蕩蕩地流過了中國的心髒地帶。
這條中國最著名也是最可畏的激流發源自海拔5486米的青藏高原。最初它隻是一條清澈的涓涓細流,隨後就改變顏色迅速地變成了宛如加了牛奶的咖啡那樣的滾滾洪流,一瀉6999公裏(原文如此),咆哮著奔向上海附近的大海。
今年年初,中國地理學家們勝利地宣布,他們在白雪皚皚的唐古拉山脈發現了新的長江源頭,從而使長江成為世界第三大河。隻有尼羅河(6671公裏)和亞馬孫河(6437公裏)比它長,密西西比河則降了一位,名列第四。
這三段確有畫龍點睛之妙。第一段把長江同整個中國聯係起來了。在國外,13億多人口的中國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自然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第二段介紹了長江本身,是對第一段的進一步解釋,也是向讀者介紹知識。第三段把長江放在全世界這個更大的背景中去。通過這三段背景的交代,新聞的世界意義就顯示出來了。
(作者單位:蚌埠廣播電視台)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