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影響時尚的社會因素(2 / 2)

消費社會就是一個由資本邏輯外化的“時尚”形成機製。在這樣的社會裏,“大量廣告的狂轟濫炸,影視講述一個個癡男怨女的廉價戀情,城市之夜訴說著無盡的欲望,人們購買琳琅滿目的商品,並且在消費中彰顯與誇示自身的社會位置。”①人們在一種“偽主體”的消費狂歡中暢想著自由的樂趣。而實際上,這隻是資本邏輯的一種表象形式。

在這裏,“時尚”是被納入“生產-流通-交換-消費”商品鏈條的一個勸服機製,它的直接目的,並不是要創造美,而是要促進消費,創造利潤。通過媒體,尤其是廣告的勸服作用,人的欲望和消費的傾向都具有了可控性。於是,“自由人”成了被資本邏輯附體的活傀儡。我們所穿的衣服,背後是生產與消費的資本邏輯;而我們對時裝、時尚的選擇,則是這種邏輯的演繹。

三、符號編碼與身體政治

如何穿衣服?穿什麼樣式的衣服?這就是時尚的本質。在現代社會,這個任務是由媒體完成的。

廣告是一個無言的“訓導主任”。在現代傳媒條件下,要考察文化的變遷,就得對媒介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考古”。在政治和資本的規訓下,我們把身體政治化了,也把身體當做是一種消費品。我們看似自由地消費著衣服,而實質上是在消費者我們的身體。在廣告裏,我們可以考古出資本的語言,也可以考古出政治的話語。一種時尚的變遷是如此,文化的交往和傳承,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中國舊社會的纏足,是對人的身體進行規馴的一種惡毒方式。這一陋習來自於古代部份人的審美意識,後來演變成一種時尚,並慢慢為很多人所接受,到後來竟成了風俗和習氣了,最後更成了社會對女性的一種標準要求了。纏足的習俗,到了明清時代,被認為是對一個良家婦女審美的起碼標準,因此不纏足的女性在婚嫁上常有困難。纏足作為標識女性特點的重要一環,以纏足來強化男女有別的傳統規範。纏足也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難而不易自行活動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車或乘轎,強化了當時男外女內的空間區劃。

今天,我們說起纏足的時候,人們可能深惡痛絕,然而,人們卻對廣告對人的身體規馴習焉不察。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廣告對身體的控製,並不比舊時代的纏足更為寬鬆。如果說,纏足是父權社會的一種身體政治技術,那麼,廣告以及廣告中的時尚,就是現代商業社會中的一種性別歧視的表現。它通過對“豐胸”、“美腿”、“翹臀”、“玉足”以及“苗條”、“性感”、“骨感”等身體觀念的引導,塑造出了符合男性視覺標準的身體形態。如果說“整容”手術是顯性的身體技術,那麼,廣告機製則是隱性的身體技術。甚至可以說,身體製造是當代社會的熱門“製造業”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女性成為“被看”的主角。“看與被看的關係意味著什麼?看是一種享樂,被看僅僅是快樂的製造者;看是主體的權利,被看則意味著被貶低為對象和客體。”②“看是男性的權利,男性是欲望的主體。”③從這個角度去審視所謂的時尚和所謂的文化的時候,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文化”實際上都是被社會機器的“看不見的手”在控製著;而我們作為文化的承載者,則一直被一種強大的社會機器在生產著。總而言之,時尚體現著一種社會的權力關係。

參考文獻

①尤遊、戴元光,《影視文化社會身份芻議》,《圖像時代》,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107

②③金惠敏,汪金安著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226、228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