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影響時尚的社會因素(1 / 2)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蔣京蘭 張昊

【摘要】時尚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還體現著一種社會的權力關係。時尚塑造的背後,其實蘊含著一整套社會機製。在文化記憶所顯現的“時尚”的曆史軌跡中,筆者發現,推動時尚的,至少有政治意識、資本邏輯以及人的心理因素這三種主要力量。

【關鍵詞】時尚 政治意識 資本邏輯 社會機製

時尚是一種很有趣的文化現象。時尚的變遷,構成了我們文化記憶的一個部分。我們通過時尚中保存的文化記憶,可以回眸那個時代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承。時裝是體現時尚的標誌物之一。那麼,時裝之中到底保存著什麼秘密呢?本文以為,在人們對衣服的選擇裏,至少可以看到:(1)政治意識和時代價值的影子;(2)資本邏輯和消費主義的影子;(3)人的身體政治和身體消費的影子。

一、意識形態與價值引領

時裝裏包含著審美理念,但是,時裝並不僅僅是審美。我們所謂的“時裝”,並不是展現在櫥窗裏或T形台上的單個的衣服,而是一個時代或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的“標誌性”服裝樣式。那麼,一種服裝樣式就代表了特定時代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引領。

早在“胡服騎射”的故事中,服飾的政治意義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力排眾議,尤其是回擊了趙國公子等“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的反對之聲,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在這個故事中,作為一種新的服裝樣式,“胡服”在趙國的推廣是以趙武靈王的權力及其政策為後盾和依托的。“胡服”在這裏就不僅是一種對衣服的“審美”了,而是與“騎射”緊密結合的一種政治、軍事機製。而當“胡服”最後從一種“軍隊的製服”推而廣之到民間,變成一種民間的時尚時,他事實上把“胡服”的這種優點推廣到了每一個“潛在的士兵”即每一個老百姓的身上了。

同樣,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旗袍、馬褂、西服等服裝樣式也從生活中消失,人們剪去了燙發,以造型簡單,風格樸素的列寧裝、工裝褲和齊耳的短發為時髦的裝束。服飾的實用性和意識形態特征被放大了。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的影響,社會掀起了視精致妝扮為“資產階級”情調的風氣,於是,工人階級的製服與穿著方式成為一種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的審美標準。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文化形式之一的服飾,其引進、推廣並最終成為一種時尚,體現著一種社會權力關係的變化。這種變化,決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核心價值觀),並進一步決定了人們的“審美”取向。

二、資本邏輯與時尚塑造

1978年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跡象在服裝上則表現為從單一化的、比較固定的樣式向多樣化轉變。的確良、喇叭褲、健美褲、背帶褲等服裝樣式,以及裙裝、短褲、絲襪等等,都走馬燈似的流行起來。服飾文化的多樣化,透露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對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資本的控製進一步突現了出來。那麼,政治的退場,是否意味著政治的“不在場”呢?答案是否定的。資本的置換,以一種新的隱蔽的“在場”方式,抒寫著社會權力格局和結構的改變,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

對衣服的選擇權作為一種“權利”被充分地釋放了出來。如果把穿什麼衣服的自由看做一種人的基本權利的話,那麼,我們將會看到:在封建社會中,臣子和奴仆根本沒有資格和“權利”穿“龍袍”;而在今天,服裝已經不是權力的絕對標誌了。它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無論是“能”選擇什麼還是“不能”選擇什麼,這都是一種“不在場”的政治。

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在穿衣服上的“自由選擇”,是否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呢?答案是否定的。從根本上說,我們選擇“穿什麼”,是由工業塑造的;而選擇“怎麼穿”,則是被“時尚”引導的。也就是說,無論在物質層麵,還是精神層麵,我們都身穿著資本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