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14”、“5·12”、“7·5”事件為例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王旭 王鬆
【摘要】在新聞報道領域,對於中國所發生的諸如藏獨鬧分裂、東突暴動等敏感性事件,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存在有失客觀的現象。雖然國際媒介話語權的天平偏向於西方媒體,但中國媒體一直沒有放棄對話語權的爭奪。本文以“3·14”、“5·12”、“7·5”事件為例進行文本分析,透視中西方媒體在中國新聞事件中的話語權爭奪。
【關鍵詞】中國媒體 西方媒體 話語權爭奪
一直以來,西方由於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和我國存在差異,導致西方媒體對我國新聞事件的報道帶有濃厚的政治立場、民族文化偏見。中國媒體的聲音雖然未能將這些存有偏見的不實報道完全淹沒,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放棄爭奪話語權的抗爭。
經過諸如2008年的“3·14”西藏拉薩打砸搶燒事件、“5·12”汶川地震事件中西媒體的話語抗衡以後,2009年7月5日,在新疆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的報道中,中國媒體對西方媒體在這次事件報道中的刻意歪曲給予了強有力
的回擊。
一、我國媒體在國內新聞事件中的話語權實現
“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①這是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裏論述弱勢群體的一句著名論斷。這句話也反映在了西方媒體在新聞事件報道中話語權的不平衡問題上。由於經濟、科技、意識形態等主客觀因素,西方媒體在當今世界輿論格局中“嗓門大”,擁有強勢話語權。他們製造的“一邊倒”的傾向性輿論,往往屏蔽掉事實真相,誤導國際社會。②
中國之所以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眼中釘”,主要由於中西方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政治體製,導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壯大頗多畏懼。其中在意識形態領域,他們堅守文化霸權主義,妄想通過世界輿論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達到削弱中國實力的目的,媒體則成為其強有力的武器。西方媒體充分利用英語這一全球通用語占據世界輿論主流位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聲音在國際社會中的傳播。
雖然一直以來中國媒體沒有放棄同西方媒體在爭奪話語權上的抗衡,但西方媒體把持著一百多年的話語權,對中國恣意報道和評說,中國人很大程度上已然失去了“表述”或解釋自己的話語權。這使得中國媒體報道國內新聞事件真相和對外塑造國家形象的努力步履維艱。
直到2008年3月14日,這種僵局才有所打破。中國西藏拉薩等地發生了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一些媒體在報道時,存在不顧事實真相,采取了特殊的新聞處理手法,包括別有用心地剪裁圖片或者張冠李戴,對國際輿論形成誤導。西方媒體的這些抹黑行為引起了海內外中國人的公憤。
中國網民的國際新聞打假行動也隨之自發產生。他們跟帖支持關於西方媒體不實報道的文章並製造輿論起訴西方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媒體。至此,中國媒體逐漸扭轉了在影響巨大的新聞事件報道中的被動局麵。
二、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話語博弈任重而道遠
隨著經濟、軍事、科技實力的大增,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容小覷,這也成為中國媒體在世界話語平台中捍衛自己國家尊嚴,反擊別有用心國家的不利話語傾斜的堅強後盾。
2008年在汶川“5·12”大地震的災難事件報道中,中國媒體就一改以前任由別人表述和評說的被動境地,積極地參與國際輿論的引導,有效掌握了國際傳播主動權,很好地“表述”了中國發生的情況,塑造了高效透明的國家形象。
在報道地震時,中國媒體動用了直升機、軍用車等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涵蓋了電視、電台、報紙、網絡甚至手機短信等目前所有的傳播媒體工具,特別是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地震發生後不久即向全國進行有關動態的全天直播,使全世界及時了解地震真相以及救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