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形象宣傳的關鍵在於國家民族個性特征的核心價值的提煉。真正具有感染力的國際形象,其力量是對自身民族性的尊重,對本民族文化的個性彰顯。
“透過《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在1993—2002年的中國報道,我們可以看到一幅變化、混亂、危機四伏、令人憂慮的中國形象。”麵對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現實,伴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媒體應致力於改變弱勢地位,讓國際民眾自然地接受“成長”中的新中國。
中國傳媒的最大優勢是強大的政府意識形態主導,有利於集中力量組織國家活動。長期以來,我們主打曆史牌,力求建構中華文明獨特的國家形象符號,如孔子學院、唐人街在海外的建立。但在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中,中國傳媒卻有些力不從心。目前我們要將古老的中國、現代的中國與未來的中國三者結合在一起,形成既有曆史傳承、又有現代感的國家形象符號係統,並用理念軸心將這些形象符號串聯起來向外傳播,重塑中國國家新形象。
結語
從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過程來看,我們認為,構架形象傳播包括塑造—傳播—接受與解讀三大步驟。本文從2011年伊始在美國時代廣場播放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為切入點,研究探索中國對外形象宣傳現存的三大弊端:精英化、廣告化、宣傳味過濃,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國家形象的宣傳策略。在進行國家實體建設的這一根本內容的基礎上,尋找國際“共有知識”的融合性,主動發出中國的聲音,呈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中國符號,彰顯本民族文化個性,以消解西方媒體中呈現的“妖魔化”中國,改觀西方世界對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刻板印象,再現一個複興中的中華民族,塑造新世紀中國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①【美】塞繆爾·亨廷頓 著,周琪 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②【美】愛德華·薩義德 著,王宇根 譯:《東方學》,北京:生活·讀書·生活三聯書店,2007
③【美】亞曆山大·溫特 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④【俄】亞·弗·盧金 著,劉卓星 等譯:《俄國熊看中國龍:17-20世紀中國在俄羅斯的形象》,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⑤孫有中:《解碼中國形象:〈紐約時報〉和〈秦晤士報〉中國報道比較(1993 -200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⑥丁磊:《國家形象及其對國家間行為的影響》,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⑦劉小燕:《中國政府形象傳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⑧程曼麗,《大眾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國際新聞界》,2007(3)
⑨李彥冰,《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的幾個問題》,《國際新聞界》,2010(6)
⑩戴元光,《超越傳統建構誠信的傳媒體係》,《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⑾陳開和,《國家形象廣告與我國對外傳播》,《對外傳播》,2010(12)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易高陽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