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變紅色外宣方式 注重傳受雙向互動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宣傳乏力。在黨報宣傳體製下,單向進行信息傳遞,所起到的傳播效果微乎甚微甚至是反向的。而雙向的信息傳播看重行為及其對受眾的影響,不僅要讓受眾聽見看到,還要相信接受。延續至今的紅色外宣方式往往隻能達到第一個層麵。
因此,在對外宣傳中,改變以往觀點口號充斥報道信息,改變過去的紅色“對外宣傳”方式,以“宣傳與傳播”代之,是基本理念的轉換,在對受眾有清晰了解的基礎上挖掘核心價值,注重雙方的雙向互動,以此達到更理想的宣傳效果。
二、我國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策略
李彥冰在《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的幾個問題》中提出,國家形象最根本的決定因素不取決於媒體“如何傳”,也不取決於外在的因素“如何建構”,而取決於一國內部“如何做”,即最終決定於一個國家秉持何種國家理念以及在這種國家理念指導之下所進行的國家建設實踐。在此基礎上,媒體的傳播和國際社會“共有知識”與國家建設實踐三者之間相互協調,國家形象才能得到良好的建構。
(一)根據公眾國家期待 尋找國際“共有知識”
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未來的世界將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表現為基督教文明與儒教文明及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由此可見,存在於西方人思想觀念中的基本內核,才是我們對外宣傳的最大難題。
根據國內公眾的國家期待,積極進行國家的建設實踐,改善國家的現實存在狀況,塑造更好的國家形象。薩義德的術語說,這是早期的完全不同於他的“東方學”的另一種“東方學”,西方根據自身文化的焦慮與期望構築中國形象。如果由文化心理因素來分析國家形象的傳播,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地促進不同國家的溝通,消除由文化差異和認識局限所帶來的形象偏差。
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來看,對於國際社會來說,最根本的因素是“共有知識”。“所謂的共有知識是指行為體在一個特定社會環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它是個體之間共同的和相互關聯的知識,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共有知識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因此,在國際視野下,我們應該融入世界話語體係,遵循國際輿論的共同規範標準,尋找全人類認同的共同價值,在“共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相互交往,塑造國家形象主體。
(二)媒體改變“失語” 爭取國際話語權
如果一個國家不能自我表述,必然要被別人表述。中國應該主動出擊,通過改變話語體係和話語表述形式,爭取在國際輿論中的“話語權”,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宏大敘事的傳播方式去表達中國發展的合理性和對世界的善意。
西方發達國家傳媒的優勢在於其國際性媒體強大的話語權,將本國的聲音無障礙地傳播到全球範圍。相比之下,中國在國際信息傳播中幾乎“失語”,而要爭取國際話語權,媒體策略是提高國內媒體的議題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借助國際化傳播渠道反向傳播,在國內國際同時發出聲音,正如國家形象宣傳片的海外播放。
(三)擺脫“妖魔化”新聞框架 彰顯本民族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