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3 / 3)

3、“刻板印象”和“偏見”阻礙孔子學院在西方世界的跨文化傳播

“所謂刻板印象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其他文化信息時,因過分簡單的歸納而形成的對他文化的概念化認識,並由這種概念化的認識形成對他文化的成見。”由於曆史以及意識形態的原因,西方世界對中國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孔子學院‘走出去’,走向全球的同時,一些國家的相關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識形態思維審視孔子學院,稱孔子學院為中國文化滲透的‘特洛伊木馬’,並且警示西方社會透過文化、經濟交流的表象認識孔子學院。”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雖然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麵對世界,但是類似這種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仍然在西方社會普遍存在。前幾年,中國科學家開展“夏商周斷代工程”,本是純學術的考古研究,某些敏感的西方媒體卻由此嗅出了“正在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和情緒”。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孔子學院在西方世界的推廣傳播。

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進一步影響了西方社會對於中國的認知,演變成了對中國的“偏見。”盡管國家漢辦一再強調孔子學院隻是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但是,西方媒體仍然認為孔子學院帶有“文化侵略”性質,這與西方社會大張旗鼓的對外進行文化傳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07年5月28日,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通訊社記者吉姆·布朗斯基寫了一篇關於孔子學院的報道,標題為“加拿大安全情報局說:中國以孔子籠絡西方人心”,在這篇報道中,孔子學院被看作是“洗腦機構。”西方社會尤其是媒體對於中國的偏見同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孔子學院的在西方世界的推廣傳播。

“刻板印象”與“偏見”是跨文化傳播中的兩大障礙,在它們的背後是西方社會對於中國文化的不認同,這種不認同往往還會影響到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交流。因此,“刻板印象”和“偏見”既是孔子學院在西方世界推廣時需要繞過的障礙,又是孔子學院必須努力化解的中西方文化之間深層次的矛盾。

參考文獻

①漢辦官網/孔子學院·課堂/關於孔子學院·課堂,【EB/OL】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

node_10961.htmL

②馮天瑜:《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③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10(7):288

④劉燕南:《跨文化傳播的差異分析與因應探討》【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99

⑤徐麗華,《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8(5):29

⑥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10-111、112-113

⑦吳瑛,《對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傳播戰略的反思》【J】.《學術論壇》,2009(7):142

⑧《孔子學院,“洗腦機構”?》,【EB/OL】http://ent.sina.com.cn/x/2007-06-21/15381607461.shtml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2010級新聞學專業研究生)

實習編輯:易高陽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