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杜鑫
【摘要】在亨廷頓描述的“多文明世界”中,各文明之間存著深層次的文化的不認同。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旨在通過溝通和交流,達到傳播雙方的彼此適應和相互了解,求同存異,不斷尋求新的共同點的跨文化傳播愈演愈烈。本文嚐試把孔子學院放在“多文明世界”中,分析孔子學院對西方世界跨文化傳播的障礙:自身不足、“文化中心主義”、“刻板印象”和“偏見”。
【關鍵詞】多文明世界 孔子學院 跨文化傳播 障礙
“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致力於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共計554所,分布在88個國家(地區)。”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級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愈加頻繁,主動“走出去”,才是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之道。 “一個民族或國度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文化傳播的健康發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交流的文化係統是沒有生命力的靜態;斷絕與外來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氣蓬勃的民族”。孔子學院為西方社會學習漢語搭建了平台,為中國文化與西方各國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橋梁。但是,孔子學院在對西方世界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卻遇到了種種障礙。
一、“多文明世界”中的孔子學院
美國當代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1927-
2008)在《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多文明的世界”。“冷戰後時代的世界是一個包含了七個或八個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了國家利益、對抗和聯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絕大多數來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級為更大規模的戰爭的地區衝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衝突。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亨廷頓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世界衝突的根源在於各文明之間以及文明內部不同文化之間的不認同。這裏,暫且不論亨廷頓寫這本書的立場,至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冷戰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政治多級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潮流激烈交鋒,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兩大課題。在“多文明世界”裏,如何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亨廷頓在書中提到,“和平與文明的未來都取決於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識領袖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來臨的時代,文明的衝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戰的最可靠保障。”各種文明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的理解與合作是實現世界和平發展的最可靠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曆30多年騰飛式的發展,科技取得重大進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但是,在“硬實力”強盛的同時,“軟實力”卻不夠“硬”。這個“多文明世界”中各種思想文化交流與碰撞越來越頻繁,跨文化傳播愈演愈烈。在跨文化傳播中,由於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文化的傳播越來越頻繁便捷,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提升我國“軟實力”已經迫在眉睫。孔子學院是提升我國“軟實力”的重大項目,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戰略。自2004年11月21日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成立以來的6年間,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布世界五大洲,遠遠超過了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原計劃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學院的的目標。“各地孔子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和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成為各國學習漢語言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場所,受到當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在自身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技術條件支持,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各地孔子學院盡管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還是較好的完成了推廣漢語、推廣中國文化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