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城地鐵報》亞運報道為例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倪思潔
【摘要】《羊城地鐵報》作為廣州唯一一份以地鐵為生存環境的紙質媒體,有著比其他傳統紙質媒體更根深蒂固的奇觀邏輯。本文通過對《羊城地鐵報》亞運報道內容的批判式解讀,分析其亞運報道中體現出的媒體奇觀邏輯,並探究這種奇觀邏輯的表現、成因及調整途徑。
【關鍵詞】《羊城地鐵報》 亞運報道 奇觀邏輯
一、體育文化奇觀與奇觀邏輯
廣州作為國際性大都市,其媒體一直以開放、活躍和敢為人先的形象屹立於國內傳媒界。2010年亞運報道中,作
為東道主的廣州媒體各顯神通,卻也暴露了其在競爭白熱化背景下的奇觀邏輯。
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在蓋·德堡“奇觀社會”的理論基礎上提出“媒體奇觀”概念,認為“媒體奇觀”即“那些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並將當代社會中的衝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介文化現象,它包括媒體製造的各種豪華場麵、體育比賽、政治事件”。所謂“體育文化奇觀”是指“媒體運用高科技的‘魔法’將體育運動轉化為高級別的媒體豪華場麵的鋪陳”。
“媒體奇觀”理論與李普曼筆下的“擬態環境”相似,都強調媒體對信息有選擇地采集、加工後向受眾展示的結構化環境。不同之處在於,“擬態環境”是媒體在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對社會現實生活進行虛擬再現,而“媒體奇觀”突出了媒體對信息的戲劇化描述和解讀。在媒體競爭白熱化階段,媒體內部逐漸形成奇觀邏輯,希望通過戲劇化報道方式吸引受眾注意,推動媒體贏利模式的運行。當媒體在奇觀邏輯的過度影響時,其在新聞選擇中的價值標準便發生突變,出現媒體“小報化”現象。
《羊城地鐵報》是廣州唯一一份以地鐵為生存環境的紙質媒體,集“地鐵報”和“免費報”雙重角色於一身。該報免費發行,因而更注重把握受眾注意力,也因此成為“奇觀化”程度較深的媒體之一。本文試圖通過對《羊城
地鐵報》亞運報道內容的批判式解讀,了解其奇觀邏輯,進而探究現階段媒體奇觀邏輯的形成及調整。
二、《羊城地鐵報》亞運報道的奇觀化
《羊城地鐵報》亞運報道的奇觀邏輯已影響到該報對亞運報道的新聞價值選擇標準,即對亞運賽事的描述和解釋方式。其奇觀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
(一)快速閱讀——碎片化
為了對亞運賽況進行規模化報道,《羊城地鐵報》開辟了“亞運快線”和“Asian Games”兩個專版,《一句話亞運》和《搭地鐵,看亞運》分別是這兩個專版的特色欄目,由數篇小篇幅新聞拚接而成,每條新聞用一兩句話,言簡意賅地告知讀者亞運賽事結果。但這些信息之間缺乏邏輯關聯,帶有明顯的快餐式新聞生產與消費特點。
(二)圖片報道——視覺化
亞運期間,《羊城地鐵報》有關亞運的新聞圖片共134幅,平均每篇報道配1.072幅圖片。因此,從數量上看,《羊城地鐵報》的圖片報道具備了為讀者呈現一場視覺盛宴的基本前提。從質量上看,《羊城地鐵報》專門開辟了“圖說亞運”專欄,使用各種圖片,報道亞運賽事的精彩瞬間,記錄賽場外的獨特場景。
以11月22日“圖說亞運”為例,專欄中的五張新聞圖片分別以“移形換影”、“飛簷走壁”、“坐式擊球”、“大炮林立”和“心心相印”為標題。《移形換影》采用獨特的攝影技術,展現出擊劍比賽中運動員敏捷的動作;《飛簷走壁》采用抓拍手段,將畫麵定格在擊劍選手躍起的瞬間;《大炮林立》記錄了眾多國內外記者集成一簇,用相機專注地記錄競走決賽的場景,視覺衝擊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