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體奇觀邏輯的批判式解讀(3 / 3)

(二)商業利益誘導媒體行為

吸引受眾注意力,是報紙“二次售賣”並因此獲利的關鍵。為了能夠獲得商業利益,報紙為受眾提供他們最喜歡讀的、最能獲得及時性報償的新聞報道,即提供大量軟新聞。《羊城地鐵報》作為免費報紙要維持生存必須比其他付費報紙擁有更多的經濟利益來源,換言之,《羊城地鐵報》隻有通過迎合地鐵受眾閱讀心理才能獲得更多廣告源。

(三)媒體文化擔當意識不足

媒體承擔著文化傳遞的使命,文化擔當是媒體應履行的社會職責之一。我國媒介生態學學者邵培仁提出“景觀(landscape)是媒體對世界的描述和解釋”,認為“借助於多樣的媒介表達手段,景觀生動地反映了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曆史所留下的痕跡”。從目前《羊城地鐵報》對亞運體育文化奇觀的生產來看,不能否認其報道體現了地方語言特色和時尚氣息。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城市文化的形態,表現了一座城市的市民心態”,文化擔當不夠,城市文化娛樂性傾向明顯,也是廣州被《新周刊》定位為“最說不清的城市”的原因之一。

我國的媒體奇觀發展尚處於起步狀態,商業氣息尚未完全遮擋媒體的文化擔當意識。倘若媒體奇觀現象進一步發展,商業氣息進一步濃鬱,媒體在文化擔當方麵的不足必將導致“超級奇觀”的形成。

四、調整媒體奇觀邏輯的關鍵

凱爾納認為,媒體奇觀會導致紙質媒體“小報化”,充斥著隻注重商業利益的黃色新聞。除此之外,這種體育文化奇觀還會對受眾、體育精神及媒體效益產生影響。因此,需要適時調整媒體的奇觀邏輯。

首先報紙需要深層次解讀信息,全麵報道社會事件,或平衡軟硬新聞的比例。然而,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報紙商業利益與文化擔當意識間的失衡。不可否認,娛樂元素、商業競爭已成為媒體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亦不可能要求所有媒體都像《南方周末》一樣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意識、社會問題意識,成為市民社會監督公共事務的工具。但是,文化傳承始終會是作為“喉舌”的媒體不容忽視的基本社會責任。

本文是僅針對個案的研究,分析對象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那些正在奇觀化的媒體仍需意識到,倘若一切媒體都以趣味性作為最高價值準則,而忽視媒體對文化的構建和傳承作用,那麼同質化和惡性競爭將在所難免。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城市文化,媒體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其製造的媒體奇觀必然會影響城市文化,進而會導致城市文化的娛樂化、商業化傾向,最終出現千城一麵的怪異景象。

參考文獻

①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②李良榮:《新聞學概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

③董天策:《新聞·公關·廣告之互動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④邵培仁,《景觀:媒介對世界的描述與解釋》,《當代傳播》,2010(4):4-12

⑤張檸:《文化的病症——中國當代經驗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⑥朱小妮,《媒體奇觀時代的預演及到來》,《安徽文學》,2008(5):358

⑦沃爾特·李普曼 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汪冬冬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