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綦天哲
【摘要】當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危機四伏。頻繁發生的危機使危機傳播日益重要。當危機發生時,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發揮著引導輿論、服務公眾的作用。危機發生之後,媒體報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危機傳播的效果。媒體成功的危機應對,對於促進政府的廉潔高效,培養理性的公民,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化解社會危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試以廣州非典、汶川地震等近年來發生的危機事件為例,從新舊媒體所進行的危機報道中總結出媒體在危機報道中應遵循的原則。並基於這些原則,按照危機的周期劃分指出媒體在不同時期所應采取的報道策略。
【關鍵詞】危機傳播 媒體 新媒體 報道策略
20世紀以來,科技飛速發展、生產力大幅提高,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然而進入21世紀,伴隨著快速的現代化與全球化,歐美大國所遭受的恐怖主義襲擊、中國汶川、玉樹大地震等各種危機事件此起彼伏擾亂了人們原本安定的生活。
一、危機與危機傳播
危機一詞產生於希臘語中的Krinein。對於危機涵義的界定,各有不同。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認為:“危機是指常規科學走向科學革命,從舊範式向新範式過渡的一個階段。”①危機傳播是指在危機事件潛伏期、持續期及恢複期中,介於組織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傳播,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危機損壞的程度,縮短危機延續時間,挽回不良事件給公眾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帶來的損失。如何在危機事件中,傳播正確的聲音,消除疑惑和恐懼,是危機傳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危機傳播中的媒體應對
1、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危機傳播在公眾應對危機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確對待危機的基本視角是把危機看成是“危險”和“機遇”的結合體。突然爆發的公共危機事件,如果得到及時的發現、報道和妥善的解決,危機就會被消除或減輕,反之就有可能演化成更大的危機。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僅5分鍾後,以央視為代表的中央權威媒體迅速出擊,譜寫了感人肺腑的“災難新聞進行曲”,及時、透明、全麵、豐富地呈現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災難,呈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立即奔赴災區組織指揮抗震救災的過程,呈現了災區人民和全國軍民在抗震救災過程中的空前團結與骨肉同胞之情……贏得了全國公眾及中外輿論的一致好評。
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苯胺車間發生劇烈爆炸,當地政府在第一時間得知汙染情況後采取了隱瞞的辦法。在公眾恐慌和國際質疑的雙重壓力下,此事終被披露。政府對危機的解釋被更多地與其公信力聯係在一起,影響了我國政府的國際形象。鬆花江水汙染事件由此開始從一場城市生態危機向社會危機演變。
2、新媒體在危機傳播中嶄露頭角
通過以上兩個事例的對比可以看出:在危機傳播中,媒體是至關重要的信息和輿論溝通平台。媒體在政府、組織與公眾之間發揮有效的信息和輿論引導作用,能夠幫助政府或組織化解危機。
隨著論壇、手機等互動新興媒體的出現,在諸多危機事件發生、發展、傳播的過程中,新媒體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虛擬世界的話語權對現實的幹預力正在不斷增強。
2008年初發生的奧運火炬在巴黎傳遞遭到幹擾事件中,不法分子從火炬手中搶奪火炬的畫麵是由一位普通中國留學生用手機拍攝的,並被世界各大媒體廣泛轉載;筆者在中央電視台蘭州應急報道點實習期間,央視運用多種新媒介對危機進行報道,其豐富的應急報道手段令我印象深刻。今年4月14日7 時49分,玉樹發生7.1級地震。雖然一張拍攝結古鎮一處倒塌民居的圖片現在看起來很平常,但它是央視新聞頻道中播出的首個來自災區,通過手機彩信發回來的圖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