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的報道要及時。危機爆發時,媒體能否在第一時間獲得關於危機的真實情況,決定了公眾是陷入恐慌還是理性麵對危機事件。2009年成都公交發生爆燃事件,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在事件發生後三天內連續召開5次新聞發布會,將傷亡情況,事故原因,調查結果第一時間告訴群眾。由於信息傳遞的及時、準確,讓人們了解了事故的真實情況,扼殺了謠言的滋生,避免了因市民不知情而導致的混亂發生。
(2)媒體通過議程設置,把握輿論導向性,力爭輿論引導和輿情反饋的雙重實現。作為輿論信息載體的媒體不是被動、機械地負載輿論信息,而是積極主動地發揮其“議程設置”的功能。玉樹地震中,各媒體紛紛報道抗震救災中愛民如子的總理、地震中救人犧牲的香港義工阿福等。媒體報道極大地鼓舞了人們抗震救災的信心和鬥誌,而且在危機時刻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3)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提高輿論可信度。媒體在危機事件報道中也要體現人文關懷。因為“新聞本身不局限於對真實的判斷, 它也包含了價值觀, 或者說關於傾向性的聲明。”③媒介在危機爆發與蔓延時以維護人民的利益、安全和生命作為首要出發點,關心生命,撫慰民心。不能將災難新聞娛樂化、低俗化,應杜絕感官刺激和刻意炒作。
3、危機解決期,媒體的反思與對受眾的心靈撫慰不可缺少
危機事件解決後,社會生活正在逐步恢複正常,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清醒、係統地認識危機本身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媒體要幫助受眾反思危機,總結在危機處理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同時,危機事件會使公眾產生恐懼、焦慮、壓力等負麵心理效應,即心理學上所謂的“後危機綜合症”(PTSD)④。此時媒介應對公眾實施心理幹預,修複公眾這種災後受傷的心理,比如邀請心理專家,製作宣傳片,對公眾進行心理疏導。
綜上所述,我國媒體需要熟練地運用應急機製來應對危機,在危機發展的不同時期,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將危機的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①劉鋼:《科學革命的結構導讀(西方學術名著導讀叢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②張雲:《公關心理學教程》.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125
③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著,郭鎮之 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358
④夏玉珍、吳婭丹,《中國正進入風險社會時代》,《甘肅社會科學》,2007(1):23
⑤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第二版)》,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⑥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⑦胡百精:《危機傳播管理:流派、範式與路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⑧馬克·波斯特 著,範靜嘩 譯:《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⑨陳燕,劉東平:《危機事件報道案例分析》,外文出版社,2007
⑩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⑾李浩葳:《危機事件中的大眾傳媒》,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實習編輯:杜紅洋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