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媒介融合時代的編輯文化素養(2 / 3)

2、自我認知

(1)從意識形態來看,傳統的編輯在選擇編輯這個職業時,往往是傾慕於編輯所具有的文化品味和精神象征。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編輯已不單純是文稿編輯的代表,編輯的工作從選題、策劃、約稿、市場調研、發行營銷等各個環節都被提出了更加市場化的需求。編輯逐漸為市場所操控,即使有責任心的編輯也會因公司、企業經濟指標等要求,陷於濃厚的商業氣息中。

(2)從實踐層麵來看,由於編輯自我認知地位的不夠,自身工作性質的自豪感和責任感逐漸喪失,從而又製約了編輯在文化出版實踐中的工作。以博客、微博、手機、虛擬社區等為代表的新媒體,使得更多的“專業人才”介入到網絡出版等傳播過程中。而另一方麵,借助新媒體技術提供的平台而產生的“微內容”、“微記者”讓信息更加複雜淩亂,“受眾”成為信息的“把關人”。同時“網絡水軍”的注水,也引導著情緒高漲的大眾,衍生了一批批“網絡民主暴力者”。

3、外部環境

媒介融合語境下,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媒體應運而生,整個出版業態逐漸向複合型方向轉變。尤其是借助Web2.0互聯網技術,新媒體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用戶中心論”的上傳時代,他們已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消費者,而是兼具了內容提供者身份,甚至填補著編輯在某些領域的缺陷。而在媒介化的社會中,“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②對於編輯而言,就意味著新技術下的信息大爆炸逐漸侵蝕掉傳統的閱讀空間,轉移走大量傳統閱讀時間,卻沒有轉移相對應的閱讀內容,編輯更多的是在“不停地轉換門戶網站,不斷跳躍式地瀏覽不同的娛樂和生活信息等,甚至信息垃圾也在耗費編輯的寶貴時間,久而久之就會削弱編輯的閱讀力、判斷力、邏輯能力和文字功底。”③正如尼葛洛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指出的:“網絡真正的價值正越來越和信息無關,而和社區相關。”因此,編輯麵對的整個外部環境是一種摻雜著娛樂精神、享受主義、個人中心等新媒體語境下的大眾傳播環境。

總而言之,編輯所麵臨的文化失守已經不單純是其所麵對的多媒體時代,而是媒介文化逐漸成為技術的寵兒,並讓位於技術。整個社會各個層麵所體現出來的娛樂現象正如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所擔心的那樣:“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一切公眾話語權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④

三、編輯的使命與擔當——文化守望與困境突圍

編輯在文化領域的失守,必然對現代的編輯在文化素養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時代文化失守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內容在出版工作中不盡如人意的表現,而且是全球媒介文化語境下,文化整體價值失去了其特有的權威性、有效性、傳承性,編輯主體對文化積累的構建難以突破技術性製約。在這種環境下,編輯的文化素養不僅是對文化的一種運用能力,它更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境外文化的完善、現代文化的創新以及對未來文化的超越。那麼編輯又將如何擔當起他的文化使命,實現困境突圍?

1、要審視編輯的個人價值觀和“良心”

在傳統的編輯出版活動中,雖然編輯進行加工的周期比較長,工作細致繁瑣,但有價值的出版物卻往往成為經典,廣為流傳。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於四大名著改編的圖書、電視劇等,盡管條件艱苦、周期長,但卻因其幕前幕後過硬的功底,難以被逾越。而現今在數字技術條件下,往往因為高收視率、點擊率等的誘惑,以及編輯自身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出版傳播的產品存貨周期短且沒有太大的社會價值。這都需要編輯在進行編輯活動中,主動承擔起其作為編輯主體應具備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正如有人所說:編輯,社會的良心也。在媒介融合這個複雜的環境下,隻有“體察民情,關心民瘼,順乎民心,維護民意,方可肩起社會責任;登臨遠眺,吐故納新,橫貫古今,激濁揚清,方能不負文化使命!”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