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我國家庭倫理劇的責任問題(1 / 3)

藝廊回聲

作者:劉豔 白麗媛

【摘要】家庭倫理劇以社會道德為題材,以人倫情感為主線,以婚姻、家事、家族和姻親的諸家庭倫理關係為內容,在社會轉型時期迎來了收視熱潮。但以市場為主導,我國家庭倫理劇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片麵的“反現實社會”的現象,產生了極壞的社會影響。筆者通過分析“韓國模式”的特點,試圖找出我國家庭倫理劇發展的新出路。

【關鍵詞】家庭倫理劇 韓國模式 責任

每一部家庭倫理劇都對應著某種心理原型。家庭倫理劇是一種以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為主要內容的通俗劇,具有較強的世俗性和大眾性。在我國,家庭倫理劇是最具傳統和民族特色的敘事方式,或者可以稱為是一種婚姻家庭的智慧麵具,是存活於現實世界的虛構性的敘述加入了人們的想象、幻想、情感和欲望等組成的一種凝聚物。

媒體的社會責任理論,是20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提出的。傳媒的社會責任理論中,傳媒被賦予了6項任務:⑴為政治製度服務,提供有關公共事務的信息、觀點和討論;⑵啟發民智,使之能夠自治;⑶監督政府,保障個人權利;⑷為經濟製度服務,利用廣告溝通買賣雙方的商品和服務;⑸提供娛樂;⑹保持經濟自立,不受特殊利益集團的壓迫。①

我們所謂的媒體責任是媒介在謀求自身經濟利益同時,還應履行維護社會良知、教化民眾、弘揚正義、捍衛真理等責任。

一、家庭倫理劇的熱播現象

一部優秀的家庭倫理劇總是可以輕而易舉地跨越地域、年齡和文化的差異,產生巨大的影響。繼萬人空巷看《渴望》的熱潮後,新時期的家庭倫理劇收視率繼續一路走高,《新結婚時代》收視率達8.78%,《金婚》收視率達13.6%,《蝸居》的收視率達9.6%。劇中人物海藻、海萍、宋思明、佟誌、文麗等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人物,劇中人物之間的每一次衝突都會引起觀眾的強烈反應。

家庭倫理劇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平淡中見真情,如《渴望》、《金婚》,人物性格鮮活,生活細節生動,觀眾可以慢慢品味。另一類的特點是矛盾激烈、衝突誇張、情節極致、故事離奇,靠編故事來抓人。如《蝸居》將視角聚焦到都市人最關心的“房子大事”中,展現老百姓買房、供房的種種經曆,講述主人公一波三折的買房奮鬥史。

二、家庭倫理劇熱播的原因

1、社會原因——人際關係緊張和信任危機

改革開放後,經濟的發展以及體製的改變引發了整個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經濟利益成為激勵社會行為的重要砝碼;與此相伴隨,消費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物質刺激強烈地引導著人們的生活。

物質利益的快速膨脹給社會帶來人際關係的緊張和信任危機,“親情”、“和善”、“禮讓”等傳統價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取而代之的是“競爭”、“自我發展”、“享受”這樣的現代價值觀念。人們呼喚傳統價值的回歸,孤立的個體越發依賴家的溫暖來撫慰在激烈競爭中受到的創傷和產生的失落感。正是這一意義,使人們對新時期家庭倫理劇給予較多關注。

2、家庭倫理劇的特點——現實和劇情的結合

家庭倫理劇將婚戀內容緊密地與社會現實對接,側重描寫因家庭諸關係的情感糾葛、價值觀碰撞而產生的戲劇衝突,聚焦於家庭內部的矛盾衝突,注重以家庭成員的情感糾葛和命運變化,以及社會的人倫常理和人文關懷。觀眾對於這些帶有濃厚生活情趣、體現自身生活本質的電視劇最容易產生共鳴。而且在欣賞劇本時會有一種同感的觸動,產生某種潛移默化的學習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