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文化惠民落到實處
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文化生活匱乏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在我國不少地方,已經有一些演出隊、電影放映隊巡回到各個工地,為農民工送上精神食糧。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文化生活貧乏問題,不能僅靠簡單的“送溫暖”活動——每年不定期地放映幾場免費電影、送幾場演出到工地,而是應該使關心、豐富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文化生活形成一種製度,並將其納入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整體架構中。由各級政府承擔起公共資源保障的責任,如向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一些廉價影院等,讓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能夠去享受精神產品的熏陶。與此同時,城市社區應該將轄區內的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的納入自己日常的服務範圍,各種文體設施應向他們開放,應主動給他們提供看電視、看書報的條件。財政、勞動、文化等部門還應聯手推動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的自身文化建設,鼓勵他們創作和表演自娛自樂的文藝節目,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文化經營活動,淨化文化生活環境。
為豐富城市農民工文化生活,把文化惠民落到實處,合肥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從2006年起,分別在合肥市廬陽區三牌樓街道、市工人文化宮創辦了音樂舞蹈家協會活動基地,組織農民工及退休老人開展豐富多采的文化活動,並安排專業文藝骨幹進行輔導,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在此基礎上,合肥市工人文化宮已組織了4次農民工歌手大獎賽,開辦了農民工歌手培訓班,深受廣大農民工的歡迎。合肥市廬陽區三牌樓街道在群眾合唱基地的基礎上,組織了合肥市天籟女子合唱團。她們都是退休後音樂愛好者,年齡最大的69歲,年齡最小的也50歲了。她們利用業餘時間排練、演出,活躍在省城的文藝舞台上。近年來,她們先後在國際、國內獲獎;一曲《包河的月亮》還在世界音樂最高殿堂——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響起,把合肥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展現在全世界人民麵前。
搭建合肥市音樂舞蹈大講堂是我們在文化惠民工程中的又一次探索。音樂舞蹈大講堂就是讓省市專業藝術團體的藝術家和業餘文藝工作者同台演出,並請專業藝術家現場點評、示範、輔導。這樣既能讓群眾在欣賞到了豐富多彩節目的同時提高欣賞水平,又能讓基層業餘文藝愛好者從中學到了藝術表演的基本知識和技巧。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合肥市音樂舞蹈大講堂己在合肥市包河區盛大社區、肥西三河鎮和合肥市文化宮等處舉行了多場演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好評。多次參加音舞大講堂活動的著名青年舞蹈家陳曉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深入基層,觀看了群眾的文藝表演,感受到了合肥大建設的熱烈氣氛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看到了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渴求,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使我們更加明確了肩負的責任。”《新華網》、《安徽日報》等中央、省市傳媒都分別進行了報道,稱讚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形式,將普及與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了實處。
由此我們也體會到:要做好文化惠民工作,就要解放思想,轉變意識,領會文化的內涵和運行規律,吃透文化的內在本質和表現方式,本著“科學發展、和諧共建”的原則,努力服務百姓,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和諧發展。
(作者:合肥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