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如何豐富城市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廣場
作者:肖燕
【摘要】文化惠民是黨和政府近幾年親民政策、愛民政策的體現,也是“執政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體反映。把人民對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權益的高度,充分說明我們黨對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視,拓展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公民權益的內涵,體現了文化發展中的民生價值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惠民 農民工 精神文化
一、文化惠民是建設文明社會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標誌不僅是物質文明的豐富,還應文化生活充裕,這才足以顯示我們民族的活力。
文化是指人類精神生產的能力和產品,具有認知、教化、審美、娛樂、交流、傳承、塑造等功能,對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也是黨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實這一宗旨,要體現在能使社會全麵進步上,能使人全麵發展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逐步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我們黨強調要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使人民在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精神生活也獲得豐富與提升。可以說,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關係到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二、文化惠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人的精神生活反映了人們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精神成果的占有和內化狀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提高外,還應更加注重人們的精神生活、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麵,體現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所在。
隨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變化,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作為個體,他們需要能夠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作為群體,他們同樣是現代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如何讓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的社會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一環,也是在文化層麵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程。
據文化部和華中師範大學組成的“農民工生活狀況調查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大部分農民工務工之餘一般就是睡覺、聊天。陰雨天不能施工時,他們或在農民工居住比較集中的“都市村莊”裏閑逛,或在工棚裏、地攤上喝廉價酒,打牌。有些農民工已經很多年沒有進過電影院,少數人偶爾也參加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看電視或去廣場看電影、演出,但次數和時間都十分有限。人的精神不會出現真空,社會主義的先進健康文化不占領,腐朽沒落的文化就會趁虛而入。2009年11月28日,《北京晚報》刊登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11月27日晚,在北京順義區白辛莊村順義國際學院對麵的一家小錄像廳內,五六十名正在看黃碟的農民工突遇警方檢查,有20餘人慌亂中跌進深達6米的化糞池,造成3人死亡。出事的錄像廳位於一工地對麵,工地上有農民工2000多人,平時工友們收了工沒什麼娛樂活動,便到錄像廳看錄像消遣。據說錄像廳經常播放些黃色錄像,因票價低廉夜夜爆滿。同樣,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豐富退休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應提上日程。在城鎮街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無所事事的老人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或曬太陽,或帶點小刺激的打牌下棋,或閑聊,或打瞌睡……因精神空虛或家庭矛盾得不到調解,老人跳樓事件也時見報端。這種不和諧的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人應該有精神生活,並且應該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是人類進步的表現,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因此,必須大力倡導人文關懷,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關注農民工及退休老人等“弱勢”群體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