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文化產業法規建設滯後。早在1993年,就有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製定文化市場管理法,以解決當時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場立法滯後的問題。但由於部門利益紛爭、職能嚴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場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當前,根據以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要盡早推出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法律法規,使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法律層麵得到保障。
第四,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著體製不順、管理不暢等問題。隻有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思路,以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製改革嚐試中,考慮組建統籌管理我國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的機構或部門,集中力量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既可以考慮對現行的宣傳文化部門設置體製進行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組合,形成一個整合現有各部門與文化產業發展有關的職權和職能的新的綜合性部門,盡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門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及預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市場以“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絡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係,初步建立起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係。到2009年底,全國文化係統登記注冊的文藝表演團體達4512個,藝術表演場所2070個,演出經紀機構1024個,文化娛樂場所82174家,藝術品經營機構1112家,音像製品批發零售出租機構87137家,網吧13萬多家,其他文化經營單位11783家。文化市場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品供給新格局和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的文化產品流通新網絡。
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開拓出文化產業新的發展空間;新聞出版媒體“整體上市”,標誌著文化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技術進步醞釀突破,廣電和電信產業的融合穩步推進;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這些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宏觀總體形勢都令人鼓舞。
“十一五”規劃已經把文化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係列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確提出在五年內文化產業要實現年均15%的增長。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雲南、重慶、四川、河南、山西等諸多省、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目標,在規劃中都提出文化產業要高於GDP的增長速度。
文化產業是投資回報最好的行業之一。當代社會各種產業利潤主要靠領先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實現,而文化產業正是自主創造和技術含量高的一個門類。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場因素的作用,文化產業的資本盈利率比較高,文化產業方麵投資熱將會長期存在。最後從消費角度看,文化產品是與日俱增的消費熱點。
參考文獻
①陳立旭,《論市場機製與文化、文化產業發展》【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2(1)
②陳湘舸、江勝玉,《文化產業與文化經濟》【J】.《湖南經濟》,2003(6)
③張雪峰,《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策略選擇》【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2(8)
④劉翠英,《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03(8)
⑤王麗君,《發展文化產業問題淺論》【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4)
⑥李江帆,《文化產業:範圍、前景與互動效應》【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4)
⑦葉朗,《高舉起文化產業的旗幟》【J】.《中國經濟周刊》,2002(22)
⑧張利紅,《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關係研究述評》【J】.《開發研究》,2004(2)
⑨周明甫,《發展文化事業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幾個問題》【J】.《中國民族》,2004(11)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文化館)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