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淺析(1 / 2)

論壇

作者:趙德霖

【摘要】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係列活動;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發展文化市場具有曆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文化產業是我國未來發展最迅猛、利潤最為可觀的產業。

【關鍵詞】文化產業 範圍 發展 預測 研究

一、文化產業的概念研究

1、相關概念的界定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製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產業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2、文化產業的範圍

(1)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

(2)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二、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回顧與現狀

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等途徑,把我國令人稱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1、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個階段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主要是新時期以後的事情。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曆史進程,可以看到我國新時期的文化產業大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8年。文化市場出現並逐步得到認可,文化產業在艱難困苦中萌生並緩慢發展。

第二階段,1989-1998年,文化產業浮出水麵,在艱難前行中得到社會認可。總體上來說,在文化與經濟的關係上,是“文化搭台、經貿唱戲”,文化隻是經濟發展的配角。

第三階段,1999-2007年,文化產業取得重大發展。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這第三個10年當中,文化產業觀念深入人心。文化的產業功能、經濟屬性得到普遍認可,文化不再是經濟發展的樓梯和舞台,而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角之一,“文化搭台,文化唱戲”,文化經濟、文化產業本身就是目的。

2、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第一,統一、規範、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尚未建立,製約了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成熟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包括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要素市場。建立並完善我國的文化市場體係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場能夠促進各類文化產品和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

第二,豐富的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國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曆史文化資源方麵,重要曆史人物、重大曆史事件不勝枚舉;民族文化資源方麵,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現代文化資源方麵,在20世紀,中國在政治上經曆了帝製、總統製、共和製,在經濟上發生了從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型,在文化上則是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流傳久遠的《花木蘭》故事,讓許多人熟視無睹,但在被好萊塢加工成動畫片後,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票房豐收。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深厚文化積累、多樣文化形態,是怎麼估計也不過分的寶貴文化資源。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等途徑,把我國令人稱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