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調查性報道的產生與發展(1 / 2)

論壇

作者:秦俊

【摘要】在大眾傳媒紛紛將“內容為王”奉為圭臬的今天,調查性報道可以改善媒體的報道質量,提高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樹立媒體的良好形象。

【關鍵詞】調查性報道 《新聞調查》 《焦點訪談》

20世紀60年代,調查性報道開始於美國。20世紀80年代,調查性報道來到中國,剛一出現,它就以自己特有的穿透力和影響力,成為了中國新聞界一道靚麗的風景,進入21世紀,調查性報道更是方興未艾。

一、調查性報道的產生與發展

何為調查性報道?調查性報道是一種以監督批評和剖析問題為核心的報道,是采訪者針對某些個人或組織故意掩蓋的損害公眾利益的事實或者公眾關心的問題,通過獨立、係統、科學、有針對性的調查而完成的報道方式。

調查性報道是源自西方的一種報道方式。作為對純客觀報道的反動,這一報道方式與解釋性報道、精確性報道一起成為深度報道的重要武器。利用這些武器,記者們深度介入社會生活,全麵反映社會麵貌,曾經極大地推動了社會變革,促進了社會發展。其實早在17世紀70年代,美國的報紙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開始對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麵的醜行進行揭露,包括政治活動的內幕、政府的貪汙腐化、公司企業的營私舞弊行為、犯罪集團的活動等。到了19世紀後半期,美國報業大王普利策開始鼓吹社會變革,鼓勵大眾同政府和巨商和貪汙腐化作鬥爭。他主張“有力的寫作和計劃性新聞”,強調報紙應揭露貪汙腐敗。20世紀六七十年代,調查性報道正式在美國新聞界生根。美國各大城市的報紙紛紛開始建立調查性報道小組,愈來愈多的人力和財力被投向調查性的報道上。而調查性報道的裏程碑是華盛頓郵報披露的“水門事件”。從1972年6月起,該報的青年記者羅伯特·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通過22個月的調查和報道,揭露了尼克鬆的政治醜聞。最初的導火線不過是一個竊聽事件以及一名嫌疑人身上搜出來的電話本。由此出發,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發現了事件背後的白宮官員,又發現了總統與竊聽事件的關係。深度的調查和連續的報道最終是尼克鬆總統辭職。“水門事件”也因此成了調查性報道最具標誌性的事件之一。

二、調查性報道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性報道傳入我國,這一報道方式遂成為國內媒體尤其是紙媒和受眾熱衷的報道形式,先後湧現了一批優秀的調查性報道、調查性報道實踐者和以調查性報道為主體的新聞媒體。1996年開播的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更是率先在國內電視界提出以調查性報道作為欄目發展目標。從1982年始,國內業界的探索也引起了學界的重視。新聞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便開始了有關調查性報道的介紹、分析和研究工作。

黃欽在《中國調查性報道研究綜述》一文中曾對調查性報道在中國的發展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在文中,他將調查性報道在中國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具有三個高峰期。這三個高峰期分別是1995、1999和2006年。仔細分析這三個高峰期,我們會發現,這三個時間恰巧和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的發展階段相吻合——1996年,新聞調查開播;2000年,《新聞調查》走出主題性調查的誤區,從探索期進入成長期;2006年,《新聞調查》創辦十周年,步入成熟期。而調查性報道在中國的具體發展路程主要分為了拒絕和排斥、關注和探索以及比較和反思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調查性報道隻是作為一個新興的事物被介紹到中國,研究者在介紹的時候也是將調查性報道視為與壟斷資本集團相互製約、相互鬥爭的手段,是資產階級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安撫人民群眾的工具;第二階段伴隨著中央電視台《觀察思考》、《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的創辦以及國內報業在調查性報道方麵的探索,業界和學界開始關注調查性報道,並對如何采寫調查性報道進行了探討;第三階段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開始試探性地對中西調查性報道進行比較研究,並且主要聚焦在對於調查性報道概念的思考上。總之調查性報道在中國的發展還是一個有待於發展的過程,現在中國的調查性報道的研究還是處於一個初級階段,調查性報道的自身發展以及其在中國的新發展,都需要研究者和新聞工作者通過具體的實踐來進行完善。調查性報道作為深度報道的一種顯要方式,其在新世紀的大環境下是不會衰退的,其不僅不會下滑,而且還很有可能成為以後新聞報道的一種主要的報道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