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趨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應(3 / 3)

戴維森的“第三人效應”給了我們一個解釋的角度,即劣勢意見在接觸“意見環境”後沒有屈服於“群體壓力”的原因很可能和他們所持的觀點“認為他人更容易受到媒體影響而自己因為有不同於別人的經驗和信息而不會受到媒體影響”有關。而個體基於該觀點的行動——轉而支持劣勢意見或堅持劣勢意見就是沉默的螺旋中劣勢意見產生的心理原因之一。也就是說沉默的螺旋效應是群體壓力和第三人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戴維森進一步認為產生沉默的螺旋中“關鍵時刻的雪崩現象”是基於這樣的推理過程:我並沒有發現候選黨派之間明顯的區別,但是其他人可能會被黨派A的辯說或形象勸服,認為黨派A是一個更好的黨,從眾心理就產生了。也就是說那些轉向支持優勢意見的人的心理動機除了群體壓力外,也有第三人效應作用的結果。

麥奎爾在《大眾傳播理論》一書中充分肯定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對於媒介效果研究由有限效果論轉回到宏觀效果論所做出的積極貢獻,但是同時也指出諾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論“過份強調‘害怕孤獨’這一社會心理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導致社會行為的動力因素”。而戴維森的第三人效應無疑是導致沉默螺旋劣勢意見形成、鞏固和壯大的社會動力因素之一。這就是戴維森在他的論文《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中論述的沉默的螺旋與第三人效應的關係。

通過對沉默螺旋模型的分析,我們知道在意見表達以及隨後的行為中,不僅有趨同心理和從眾行為的作用,而且還有第三人效應的作用。沉默螺旋現象是既有政治傾向、趨同心理和第三人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個人行為的方向最終取決於這三種因素的相互力量對比。

結語

進入信息社會後,媒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公民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媒介的夾雜著價值觀的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公民個人的獨立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意見表達這一社會心理行為,我們不僅要考慮外部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而且要考慮到內部因素,包括信念、期望和思維等認知的、動機的、情感的和生理等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第三人效應就是一個從內心的信念、可能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角度出發判斷事物,進而在該判斷基礎上進行決策和行為的。在研究個人行為時,不能片麵強調外部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例如趨同心理和從眾行為),而要在綜合考慮外部環境與個人內部因素的基礎上來對行為進行解釋。否則,所做出的解釋就有片麵性和局限性。

參考文獻

①許正林:《歐洲傳播思想史》【M】.上海三聯書店,2005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③周曉虹:《社會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④陶鶴山,《第三人效應理論:傳播效果研究的新視角》【J】.《國際新聞界》,2001(4)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