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趨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應(2 / 3)

第三人效應和趨同心理都屬於社會認知行為。社會認知指的是人們對周圍的社會與世界形成認識與了解的過程,包括對周圍的其他人、社會中的各種事件、問題與現象的認識與了解。根據定義可知,趨同心理更多的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而做出的判斷,而第三人效應是個人對他人態度的推測以及基於這種推測而進行的行為,更多的是來自個人的內部因素。

趨同心理可能導致從眾行為,典型的從眾行為包括沉默的螺旋現象和多元無知現象。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社會學家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這是人的“社會天性”。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會懲罰,個人在表明自己的觀點之際首先要對周圍的意見環境進行觀察,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他們便傾向於積極大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當發覺自己屬於“少數”或“劣勢”意見時,一般人就會屈服於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

多元無知的概念是1931年由丹尼爾·卡茨和弗洛伊德·奧爾波特創造,描述“一種情形:群體多數成員私下拒絕一種行為模式,但是錯誤地想象其他大多數人都接受它。用Krech和克拉奇菲爾德的話說,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沒有一個人相信,但是每個人都認為,每個人都相信。”反過來,這說明有可能得到支持的某種行為模式,在事實上,可能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的。

我們可以發現同樣是基於社會認知的“沉默螺旋理論”和“多元無知理論”在正反兩種意見的數量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最終導致的行為也不同。在多元無知效應中,反對意見沒有明確、強烈的形式表現出來,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大家的意見都是一致的,最終導致“虛假”共識的形成,而沒有反對意見的存在,該效應的優勢意見成為了唯一的意見。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優勢意見沒有像“多元無知效應”中那樣成為唯一的意見,而隻是優勢的意見,反對的意見雖然相對變小但還存在。

由於沒有反對意見的存在,在多元無知現象中,人們基於虛假共識的行為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在沉默的螺旋現象中,雖然媒介提供的優勢意見促使大多數人采取了符合的行動,但是也有部分人轉向了沉默,而且對於劣勢意見(反對意見)的支持雖然少了,但是沒有完全消失。如果媒體提供的優勢意見是正確的、理性的,那麼劣勢意見(錯誤意見)的存在也具有意義——“那就是在真理與錯誤的衝突中產生出來的,對於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如果媒體提供的優勢意見是錯誤的,那麼劣勢意見(正確意見)的存在就給了我們“讓真理通過‘公開而自由的辯論’戰勝謬誤”的機會。因此,在“意見的自由市場”裏,反對意見的存在是必須的而且是有益的。

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指出,個人意見的表達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諾依曼詳細地分析了媒體提供的優勢意見是如何形成日益擴大的螺旋型影響,以及其他人是如何轉向附和或沉默的。但是諾依曼沒有分析沉默螺旋現象中反對意見的形成以及在優勢意見螺旋上升過程中的劣勢意見存在的心理動因和機製。而戴維森的第三人效應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的工具。

二、用第三人效應分析沉默的螺旋模型

沉默的螺旋理論把優勢意見的擴展歸結於人們對“意見環境”的感知後,基於群體壓力,而選擇發表意見還是轉向沉默。該理論對於“優勢意見”與“劣勢意見”的互動過程進行了分析。但是該理論沒有回答當接觸到“意見環境”時為什麼會有“劣勢意見”——即反對意見的產生,以及在優勢意見的擴展過程中劣勢意見相應的較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