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趨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應(1 / 3)

論壇

作者:吳國娟 劉瑜

【摘要】現代媒介研究中,不斷強調“媒介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基於趨同心理的沉默螺旋理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但是作為一個社會心理過程,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外部環境的影響,還受到內部因素的製約。第三人效應正是一種基於內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在趨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第三人效應對於保持意見的多元化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趨同 心理沉默的螺旋 第三人效應

認知行為主義認為:“人們不隻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應性的機體,還是自我組織的、積極進取的、自我調節的和自我反思的”。也就是說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到環境的製約,還有自身內部的情感的、認知的和生理的因素的製約。

基於這個觀點,認知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決定論的假設。根據該理論,個人的行為是內因(信念、期望和思維等認知的、動機的、情感的和生理的因素)和外因(如獎勵、懲罰和各種環境變量)共同決定的。個人的行為取決於內外因的力量對比,當內因力量強大時,個人行為的方向更多的趨向內因的方向;當外因力量更大時,個人行為的方向更多的趨向外因的方向。

通過這一社會認知模型,我們對個人行為的分析應該從內心因素與外部因素兩個方麵來進行。第三人效應正是一種基於內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對自己判斷能力的肯定,對獨立性的堅持,對個人喜好和經驗的保持,對他人態度的批判性懷疑,這種心理對於應對大眾趨同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現象帶來的影響有很大的意義。在大眾傳媒影響力如日中天的今天,第三人效應的研究對於不盲從於大眾傳媒的宣傳、保持個人的獨立精神;對於保持意見的多元化有積極意義。

一、趨同心理與第三人效應

趨同心理,心理學中又稱“從眾(co-

nformity)”心理。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合群傾向,這種心理使得個體產生放棄自己與群體意見或規範相抵觸的意識傾向,作出與自己本來意願相反的行為,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根據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論,趨同心理也有內心因素和外部環境兩個原因。對多數意見的服從,即趨同心理的內因是信息壓力。信息壓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況下會認為多數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確性概率要大於少數人,基於這種信念,個人對多數意見會持較信任的態度。趨同心理的外部環境因素來源於群體壓力。所謂群體壓力,即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所產生的壓力。無論是群體內傳播還是來自於群體外的傳播,都受到群體規範的製約,群體成員為了保持與群體的關係而遵守群體規範所感受到的無形壓力,會使成員傾向於對群體中大多數人的意見采取服從的態度。

第三人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W·菲利普·戴維森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在其論文《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應》中,戴維森教授對第三人效應下了定義:“在說服傳播環境下,群體中的個人會認為說服傳播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大於對他們自己的影響。”戴維森的第三人效應理論可以按照兩個前提來進行描述。這兩個前提是:1、人們傾向於認為媒介對其他人(即第三人)的影響比對他們自己的要大;2、這種觀念的結果對他們(第一人)的行為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