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傾聽,留心細節
在領導與別人進行談話時,要正確理解對方所說的含義,就要仔細聽清聽懂對方所說的話,這是成功交談的第一步。如何做到呢?下麵就給你介紹一些基本的原則:
1.專心致誌地傾聽
專心致誌地傾聽講話者講話,要求領導在聽對方講話時,特別聚精會神,同時,還要配以積極的態度去傾聽。
為了專心致誌,就要避免出現心不在焉“開小差”的現象發生。即使自己已經熟知的話題,也不可充耳不聞,萬萬不可將注意力分散到研究對策問題上去,因為這樣非常容易出現萬一講話者的內容為蘊含意義時,我們沒有領悟到或理解錯誤,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精力集中地聽
這是傾聽藝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據心理學家統計證明,一般人說話的速度為每分鍾120~180個字,而聽話及思維的速度,則大約要比說話的速度快4倍左右。因此,往往是說話者話還沒有說完,聽話者就大部分都能夠理解了。這樣一來,聽者常常由於精力的富餘而“開小差”。那麼萬一這時對方講話的內容與我們理解的內容有偏差,或是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後悔已來不及了。
因此,身為領導,必須注意時刻集中精力地傾聽對方講話。用積極的態度去聽,而不是消極地去聽,這樣的傾聽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在傾聽時注視講話者,主動地與講話者進行目光接觸,並做出相應的表情,以鼓勵講話者。比如,可揚一下頭,或是微微一笑,或是讚同地點點頭,抑或否定地搖搖頭,也可不解地皺皺眉頭等等,這些動作配合,可幫助我們精力集中,幫助起到良好的收聽效果。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交談過程中,當對方的發言有時讓我們不太理解,甚至令人難以接受時,萬萬不可塞住自己的耳朵,表示出拒絕的態度,因為這樣的做法對談話非常不利。
作為一名領導,應該養成有耐心地傾聽對方講話的習慣,這也是一個成功領導個人修養的標誌。
3.有鑒別地傾聽
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領導為了達到良好的傾聽效果,可以采取有鑒別的方法來傾聽別人的發言。通常情況下,人們說話時是邊說邊想、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有時表達一個意思要繞著彎子講許多內容,從表麵上聽,根本談不上什麼重點突出。因此,領導就需要在用心傾聽的基礎上,鑒別傳遞過來的信息的真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樣即可抓住重點、收到良好的傾聽效果。
4.克服先入為主的傾聽
領導先入為主地傾聽,往往會扭曲說話者的本意,忽視或拒絕與自己不符的意見,這種做法實為不利。因為這種領導不是從談話者的立場出發來分析對方的講話,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框框來聽取對方的談話。其結果往往是聽到的信息變形地反映到自己的腦中,導致領導接受的信息不準確、判斷失誤,從而造成行為選擇上的失誤。所以必須克服先入為主的傾聽做法,將講話者的意思聽全、聽透。
5.不要輕視對方
人們在輕視他人時,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在行為上。比如,對別人的存在不屑一顧,或對對方的談話充耳不聞等等。在談話中,這種輕視的做法有百害而無一益。因為這不僅表現了領導的狹隘,更重要的是難以從別人的話中獲得你所需要的信息,同時,輕視對方還可招致別人的敵意,甚至導致關係破裂。
三思後言,拿捏尺度
所謂說話有分寸,就是說話適時、適情、適勢、適機,一切以適度、恰當為原則。言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個領導者的秉性、修養。領導說話分寸拿捏得好,給周圍的人感覺就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因此,領導者講話是否有分寸是十分重要的,應做到三思而後言。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但對於領導來說,說話的尺度和分寸卻是奠定形象的基礎!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掠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他應當排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
“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