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說話,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材實料,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裏吐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他人,卻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然而,言之有度的反麵則是“失度”,什麼叫做“失度”呢?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麵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下麵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些在領導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1.不要談及他人的隱私
涉及別人隱私的話題不要輕易接觸,這裏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2.不要談論有爭議性的話題
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3.不要隨意詢問健康狀況
向初次見麵或者還不熟悉的人詢問健康問題,會讓人覺得你很唐突,當然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4.不要談及個人的不幸
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在談話中一定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領導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洞察先機,一針見血
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就是指預見性和洞察力。好的領導應該善於“洞察先機”,因為這不僅僅是管理之道,也是擁有口才的一種前提能力。對於口才的曆練,領導自身的洞察力是必不可少的。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它將告訴你要想使語言表達精辟到位,敏銳的洞察力是多麼重要。
法國一位偵探小說家,說話尖銳而幽默,發表見解時往往能一針見血。有一天,他和一個朋友在一條大道上散步,突然小說家吹起了俏皮的口哨,並驚歎道:“我的天啊,那個女士一定非常的漂亮!”
“女士?”朋友很不解地問道,“我們眼前隻有幾個小夥子呀。哪有什麼女士?”的確,他們兩人迎麵走來的隻有幾個年輕的男士,並沒有什麼女士。
“不,朋友,我說的是我後麵的那一個。”小說家很得意地回答。他的朋友一回頭,果然看見他們身後不遠處有一個衣著入時、神采奕奕的漂亮女士。這讓他的朋友很是不解:“你沒有回頭怎麼卻能看到身後的東西?”
“當然能!我雖然是看不到她,但我卻看到了對麵那些男人們的眼神。”
這就是一種洞察力,這個故事雖然隻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但卻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見解獨到而深刻,就一定要有洞察力。而見解的獨到和深刻正是領導語言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些善於以語言揭露事情本質,機智敏銳的語言大師們,都是善於洞察先機的人。
一個領導培養自己的洞察力,一定要做好下麵三點:
1.仔細觀察與傾聽
作為一個領導,一定要注意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注意發現事物的特點和細節,觀察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麵進行,不能隻盯住一點,忽略其他,犯“盲人摸象”的錯誤。這樣才能在談論的時候抓住別人沒有注意的細節,使自己的言論有獨到之處。另外,領導者在和下屬交流時,必須學會傾聽,了解隱藏在語言下麵的下屬的心理和願望,善於發現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洞察力。
2.時刻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
作為一個領導,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在全麵了解事物的基礎上作出冷靜客觀的分析。經過對不同事物的比較分析,分清各個事物間的差別和關係。這樣才能使話題切人角度獨特,語言表達準確、深刻,把握事物的內涵,掌握事物的規律和趨勢。
3.學會從經驗中總結提煉
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和聯係的,即使大相徑庭的事物間也都會存在著共同之處。注意對這些事物間共同點的比較和總結就會有新的發現,得出一些很有概括意義的結論。在言談中運用這些概括性的結論,能使你的語言一針見血,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
如果你能成功地將自己的洞察力用到語言上麵,那麼你的話一定會很有說服力,而且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