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描述
客戶看完房子後,向售樓員詢問價格,售樓員報出價格,客戶聽完脫口而出道:“太貴了吧!”
錯誤應對
1.“嗯,這套房子的確是貴了一點,但一分錢一分貨啊,好房子當然不會便宜啦!”
(這種說法無異於認同了客戶“貴”的觀點,但如果接下來缺乏足夠有力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的話,是很難打消客戶議價的念頭的)
2.“這已經不算貴了,市場價就是這樣啊!”
(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而且有一種把觀點強塞給客戶的感覺,對客戶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3.“這樣的價格還算貴啊!您要是嫌貴就去別的地方比較一下。”
(這種說法對客戶缺乏基本的禮貌,很容易激起客戶的不滿,甚至導致客戶當場離去)
4.“那您覺得什麼樣的價格才不算貴呢?”
(這種反問的口吻不僅會給客戶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而且還會導致自己過早地陷入價格談判的被動局麵,從而使銷售的難度大大增加)
情景解析
客戶作為購買者,肯定希望自己買到的商品是物超所值、物美價廉的,尤其是像房產買賣這種高金額的交易,一旦議價成功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因此,售樓員報價後,即使價格很合理,客戶也依舊會提出價格方麵的異議,嫌房子太貴了。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時,售樓員該如何應對呢?
營銷專家指出,客戶對房子的興趣度和滿意度越強,對價格問題的考慮就越少。因此,麵對客戶的“太貴了”,售樓員不要一味地與客戶爭辯,正確的做法是利用“利益分析法”說服客戶,即趁機向客戶證明價格的合理性,讓客戶覺得房子確確實實值這個價錢或物超所值,讓客戶清晰地了解他所能得到的利益和好處,直至令其完全接受這個價格。
在使用“利益分析法”時,售樓員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及房源情況的不同,有選擇性地向客戶進行介紹和說明,比如,房子的戶型結構好,有效地利用了每一寸空間;房子的位置和地段好,交通便利,上班、上學非常方便;房子周邊的生活配套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等。在描述這些利益時,售樓員要盡量表達得生動些、形象些、具體些,以增強客戶對房子的興趣。
如果單靠“利益分析法”還不足以說服客戶,售樓員還可以利用價格平均法,即先了解一下客戶的心理價位與你的報價之間的差距,然後將這個差距的數值按照使用時間平均分攤到每一天當中,這樣相對的數字就會小很多,客戶就不會覺得貴了。
話術示範
範例1
售樓員:“徐先生,您覺得這套房子怎麼樣?”
客戶:“還可以吧。就是不知道價錢怎麼樣?”
售樓員:“業主告訴我最低價63萬元,合每平米6300元。”
客戶:“每平米6300元?太貴了吧?”
售樓員:“這個單元15層的胡先生也是我介紹買的房子,一開始他也覺得很貴,不過他在比較了附近的幾個樓盤後,最後還是買了這裏,因為他覺得這裏的房子戶型結構好,南北通透,而且在陽台上還可以看到小區的小花園和噴泉,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舒適感。對了,徐先生,說實在的,您覺得什麼樣的價位您能接受呢?”
(先用其他客戶的成交案例證明房源的優越性,然後了解客戶的心理價位)
客戶:“如果能低3萬元,湊個整數60萬元就好了!”
售樓員:“徐先生,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可能您還不知道,業主之前的開價是66萬元,63萬元已經是非常低的價錢了。上個星期,我同事有個客戶出到63萬元都沒談成。業主這幾天要不是急著用錢,根本不可能開出這麼低的價錢!”
(先對客戶表示理解,然後解釋63萬元是業主的最低價,並用之前同事的案例作為例證)
客戶:“哦……”
(客戶處於猶豫狀態)
售樓員:“徐先生,其實3萬元也不算多,您買這套房子最起碼可以用50年吧,一年365天,核算下來平均每天還不到2元錢。每天花2元錢就可以享受這麼好的居住環境,應該不算太貴吧?”
(用價格平均法淡化客戶認為貴的感覺)
客戶:“嗬嗬……”
(客戶笑而不答,其實這也是表示認同的一種形式)
售樓員:“徐先生,業主現在把價錢放得這麼低,想看房子的人非常多,我怕業主趁機抬高價錢。要不這樣,您現在先交5000元或1萬元的誠意金,咱們先把房子定下來,免得業主再抬高價錢。”
(在客戶認同的基礎上,力促客戶交誠意金)
範例2
售樓員:“徐先生,你覺得這套房子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