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請問這場潛在危機的最大成因是什麼?
2.角色模擬
假設你是一家危機谘詢公司的老總,請問你在向客戶進行危機谘詢的時候如何介紹潛在危機防範這一部分?
3.思維啟蒙
未雨綢繆是具有高度潛在危機防範意識的表現,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請結合本節內容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4.實務訓練遊戲
一個黑板擦,一支粉筆,一支鋼筆,請遊戲參與者描述不同事物相反的性質(目的:了解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個道理。)。
5.提升計劃
第一天
查閱資料了解潛在危機
第二天
認識潛在危機防範意識的重要性
第三天
思考自己的工作中是否有潛在危機
參考答案
1.情景案例:缺乏潛在危機防範意識,也沒有危機防範預警係統。
2.角色模擬:答案略。
3.思維啟蒙:答案略。
法則48從危機中進行學習
【經典回眸】
2007年6月19日,位於甘肅金塔縣一名電焊工正在作業時,揣在上衣口袋的M品牌手機突然爆炸,並導致該工人其肋骨斷裂並刺破心髒而死亡——震驚全國的第一樁手機爆炸致死案就此發生。
盡管事故的發生原因很快被證明是死者使用的手機電池不是原裝,且在高溫環境下使用,但是這起嚴重的事故還是將M品牌拖入了危機的深淵之中——在此後的一、二周時間中,幾乎全國所有媒體都在報道、追蹤此事的發生、發展情況,而在各大門戶網站、BBS、博客上,更是掀起陣陣討伐M品牌手機的輿論狂潮。
從企業危機等級劃分來看,沒有什麼比致人於死地的產品質量事故更為嚴重了。在經曆市場地位被其他手機超越、銷量業績下滑、全球大裁員等不利消息之後,“爆炸門”的發生又一次將M品牌拖入危機的重重深淵之中。
危機事件發生之後,M品牌可謂反應迅速,派出公關總監奔赴事故發生地調查了解。但在接下來的危機處理中,M品牌的做法卻明顯失誤——M品牌先是否認爆炸手機是M品牌,接著又稱是非原裝電池之禍責任不在手機。接著,在廣州市場的抽檢中,M品牌四款手機電池均不合格,M品牌即刻發布澄清聲明稱所有抽檢的電池均是假冒產品,並稱M品牌產品製造線質量是可靠的,不會存在質量缺陷。
M品牌進行危機處理的邏輯思路大致如下:手機爆炸——否認——稱是電池之禍——電池不合格——否認(澄清)——宣稱產品質量可靠。這種邏輯思路明顯使媒體及公眾的關注視角始終集中於M品牌身上,使企業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變成一場有罪或無罪的辯解博奕,事件的典型示範性有增無減,媒體的關注熱情隨著M品牌的每一次辯解而延長,危機負麵影響日益增強。
而如果將其危機處理的邏輯思路改為:誠懇表明態度——確認是假冒電池之禍——承認電池流通渠道管理失誤——強烈指責假冒電池之害——堅定決心嚴管渠道維護消費者權益。那結果將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當今商業環境中,企業發生危機已經不是什麼新聞,我們的企業領導人在對危機的預測,辨識到危機的合理處理,最終解決危機都有所了解之後,並不是說危機管理就圓滿完成了。危機管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弦外之音,那就是必須從危機事件中認真學習,“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避免以後的工作中犯類似錯誤。
【巧手點金】
從眾多企業危機案例中看出,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危機,隻要有危機存在,就會對企業造成影響。隻要企業自始至終以謙和的態度與媒體和公眾進行開誠布公的溝通、盡可能減少對消費者的損失和危害等,就能起到了“以柔克剛”的良好效果。通過一係列企業危機的處理過程,不難看出在危機處理時,以下幾個原則需要企業領導人遵守:
原則一:要作好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準備。公共關係部門平時就要對本企業可能發生的各類危機做出預測和分析,例如有多少種危機會發生,性質和規模,影響範圍,要考慮對各種危機處理問題的人員配置。
原則二:事件一旦發生,要立即行動,有關人員要立刻投入到事件的控製和處理中。公共關係人員的主要任務是與信息源和公眾保持接觸和聯絡,負責信息的輸出、反饋,將盡量多真實、全麵的情況公布與眾。
原則三:在危機中要與新聞媒體保持聯係,要協助新聞媒體盡快介入,讓公眾了解客觀事實,尋求理解。
原則四:在正常運做或災難克服之前,不要急於發布事態的最新聲明,最後的報告應該是確定性的。
【思維創新】
企業發生危機好比人要生病一樣,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發生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危機之後並不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明白“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的道理。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是,如果在企業危機過去之後無動於衷,無疑是比危機本身更危險的。
對於處於危機風波中的企業來說,最大的致命傷便是失信於民,一旦媒體和公眾得知企業在撒謊,新的危機又會馬上產生。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違背事實原則弄虛作假、封鎖消息、愚弄公眾,往往會產生一係列連鎖反應,進一步加重危機的負麵作用,以至給組織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