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外交的四件大事
個性表達
作者:周鑫宇
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開創了新的格局和路線。邁入2015年,中國外交有幾個重點方向值得期待,要做好幾件大事,而這需要中國外交的自我超越。
第一件大事是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對外關係而言,中國從大戰略的眼光、用政治藝術的手段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有兩個層次上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和日本的話語權之爭。現階段的中日關係,表象上是領土爭議問題,背後是國家形象、國際角色之爭。因此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是新一年中日博弈的一個舞台。中國要力爭唱好這台戲。而另一個目標(更宏觀的視角),是國際秩序的調整問題。現行國際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製定的。其中安全和政治秩序的核心是五大戰勝國構成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當前,日本想要調整這一秩序,擺脫戰敗國的不利地位,成為“正常國家”;巴西、印度、德國等戰後崛起的國家也想加入常任理事國的陣營。對於二戰後的國際秩序,美國想要維持,壓製新興大國的崛起。中、俄、法等國則希望國際秩序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圍繞著二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這個時間節點,各國對於戰後國際秩序的改革問題的博弈將非常微妙。中國在國際秩序的維護和改革上,同樣有爭奪話語權、創製權和共同領導權的問題。
第二件大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戰略在過去兩年,處在概念提出和頂層設計階段,其中融入了一些重要的外交理念創新,比如正確義利觀。但落實到具體規劃上,中國要首先帶動哪些國家發展?要重點推動哪些方麵的經濟合作?一帶一路劃出了兩條線,形成了一幅鮮明的藍圖,構建了一些機製,比如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綢之路基金,等等。但是具體錢怎麼花、政策怎麼落實,需要有具體的合作項目去落實。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實現,不但要依靠政治邏輯,還要有經濟邏輯,讓相關國家得到具體收益、願意參與,甚至還要有社會邏輯,因為即便是互利共贏的跨國經濟合作,其真實收益分配在不同的群體間也往往是不平均的,在此情況下還要爭取中國國內和相關國家內部大多數民眾的支持。2015年,中國需要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框架下,建成一些成功的項目模版。這樣的模版一定要對傳統西方式的純粹資本主義經濟合作模式有所超越。通過經濟合作或者對外援助,真正讓國外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發展利益,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才能獲得長久和堅實的支撐。同時還要把中國的國家利益、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平衡好。這是對中國外交更大的挑戰。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個非西方的新興現代大國,真正要超越西方,就要在製度上超越它,這種超越一定是要能夠更好地帶動更多國家和民眾的發展。因而一帶一路建設,也將反過來推動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模式的創新。
第三件大事是中美關係問題。2016年美國將進入新一個大選年。2015年可以說是奧巴馬政府能夠相對集中精力開展外交的最後窗口。當前,中美關係仍然處在十字路口,奧巴馬若操作得當,也有可能留下偉大的曆史遺產。圍繞著雙邊經貿關係、亞洲地區政策、國際製度改革等重大問題,中美在2015年還會延續精彩的外交博弈。中國處理中美關係,要堅守戰略耐心、放眼長遠,避免意氣用事。為此要有曆史的眼界和胸懷。中美可能要長期相互競爭、相互為伴,必須超越“誰搞垮誰”的思路。近來,美國戰略家對中美關係有一種提法,叫做“共同進化”,就是指中美長期良性競爭,看誰能變得更好,同時也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兩個國家都各自改革自強、重建自信,才能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構成新型大國關係的基礎。
最後,中國外交還要在周邊關係上繼續有所突破。中國要繼續明確亞洲的“家園”定位,並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從經濟上看,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是最有希望的新興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走出去”戰略至關重要。從安全上看,中國周邊近年來矛盾頻發,安全困境亟待破解,中國需要創造性地建立能讓地區國家安心的安全秩序。另外,還要非常注意非傳統安全問題,比如日益迫近的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海洋和國際貿易通道的保護、區域救災和國際互助機製,等等。在這些問題上,中國同樣需要把經濟邏輯和政治邏輯平衡和協調起來,把義和利平衡起來,不要為了政治把錢都砸光了,也不能光賺錢而失去了政治支持。中國今天在周邊關係上麵臨的挑戰,外部是美國“回歸亞洲”的攪局,內部則是中國過去20年頗有成效的周邊政策在新的局勢下已經不能適應需要,必須實現升級和調整。這方麵的思路已經逐漸打開,但還有待最聰明的外交家和最智慧的民眾共同努力去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