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話一個立體的“德國印象”(1 / 1)

話一個立體的“德國印象”

博士點擊

作者:任琳

當整個歐洲深陷債務危機、經濟一片蕭條時,唯有德國經濟依然較為穩定,成為灰色天空籠罩下歐洲大陸的一個“奇跡”。德國經濟增長的內在生命力究竟是什麼?分析人士認為是德國擁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係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製,但更多普通人或許會說:是可以用一輩子的“德國製造”。當然,沒有一種發展模式是完美無缺的,德國同樣麵臨全球化時代的諸多不確定性,需要適時做出政策調整。

德式“呆板”

“德國製造”以耐用、精密、穩定、安全著稱,這恰如其分地寫照了一種獨特的德國個性,而且這種德式嚴謹隨處可見,如,廚房中的德國主婦會規規矩矩地用量杯量水、量米、量調料。有人說柏林是一座體現典型德式“呆板”的城市。二戰空襲過後,城市幾近被夷為平地,“呆板”的德國工程師們並沒有設計新的建築樣式,而是找出了泛黃的圖紙將柏林恢複為戰前模樣,建築的樣式、風格甚至到一磚一瓦的擺放角度都依然如舊……

如果在生活中將標準化做到極致,難免顯得呆板。但在工業生產中,嚴謹規範、“呆板”的標準化卻是產品的生命。在18世紀,德國製造也曾被歐洲人嫌棄,英國人曾把德國貨當作粗製濫造品的代名詞,必須與英國商品分開銷售。如今,德國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係,成為德國產品、德國製造業乃至德國經濟走出歐洲、走向世界的核心競爭力。

德式教育

“德國製造”名聲在外,原因何在?一方麵,德國有先進的設備、精良的工藝、精細的標準和嚴謹的態度;另一方麵,德國擁有世界上最為發達的高級技術工人群體。這支精幹的藍領群體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這需要在德國的教育體係裏尋找答案。從中等教育開始,學生就出現分流。德國的中等教育主要有以下分類:職業預校、實科中學以及文理中學。除了特別的州(如柏林),學生四年初級教育畢業後,可以根據成績、職業偏好和老師的推薦,選擇合適的升學方式,如學習技工的職業預校、實科中專或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德國的大學入學比例並不高,但專業化技術培訓給學生提供多元的職業導向,也為德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高水平藍領工人。當然,在初中階段就讓學生做出職業定位和未來人生的謀劃,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評,因為這為時過早地扼殺了孩子未來發展的可變性,也變相增加了孩子在初級和中級教育階段的壓力。

德國的職業教育常常采用傳統的學徒製,師傅手把手地教徒弟,“德國製造”也因此得以傳承。但製造技術、工藝、傳統並沒有止步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實現技術突破、工藝創新。一些用人企業也會扮演起“師傅”的角色,它們與職業學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借此推進技術研發和人才培訓。企業與職業預校的合作使先進技術、市場需求和一線生產經驗能夠進入教學過程,“徒弟”們很快就會上手,從而在日後能夠更為順利地將學習內容轉化為生產力。德國企業也因此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高級藍領工人,德國的汽車製造業就是一個汽車企業與職業預校合作的現實案例。

潛在掣肘

發達的國家創新體係也是德國經濟的持久驅動力。德國經曆了18世紀“工業1.0戰略”讓機械設備進入生產、20世紀初“工業2.0戰略”實現電氣化、20世紀70年代“工業3.0戰略”實施批量生產的階段。而2013年提出的“工業4.0戰略”,試圖在製造業內將生產工藝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軟件與自動化技術相結合,探索一種與時俱進的工業發展模型。

德國經濟維持核心競爭力的秘訣,正在於能夠借助創新體係迅速地將最為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為一線產品並及時投入生產的能力。維持這一核心競爭力強調了先進科技研發的重要性,但不少人也對德國近年來高端研發人才流失的現象表示擔憂,這有可能成為德國未來發展的潛在掣肘。德國高端技術研發中心很多是放在國外的,由於待遇高、研發條件好等原因,不少高端人才移居美國或其他國家。盡管這種“研產分離”的現象是與全球化進程相伴而生的,但高等研發人才儲備的短缺,很可能導致德國經濟後勁不足。

思索通過改善待遇、提供研發支持等手段吸引高端人才回國,已成為一項重要議程。另外,也要優化既有移民受教育的條件和政策支持,挖掘現有外來勞動力的創新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