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國王的簡樸葬禮
個性表達
作者:楊晉
2015年1月23日,利雅得。沙特已故國王阿卜杜拉—阿齊茲·沙特的葬禮在一座清真寺舉行。阿卜杜拉國王和前國王沙特、費薩爾、哈立德及法赫德一樣,遺體被安葬在普通的奧德公墓,墓地沒有墓碑,隻有一抔薄土和一塊沒有題字的普通石頭。阿卜杜拉曾被英國《觀察家》雜誌看作是掌控油價這支“阿拉丁神燈”的阿拉伯國王。但他直到去世也沒有動用“限產保價”這盞“阿拉丁神燈”。
“沙特”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幸福”。在沙特成為石油大國之前,沙特王室一直過著簡樸而幸福的生活。1924年出生於利雅得的阿卜杜拉還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是訓練我們光腳走路,規定我們每天天亮前兩小時起床,每頓盡可能少量進食,騎馬也要騎無鞍的馬”。
而如今,外界早已把沙特的“幸福”同“奢華”畫了等號。2013年,法國《哥塔年鑒》曾經估算阿卜杜拉的個人財產超過400億英鎊,約合610億美元。西班牙《輿論報》曾描述了沙特前國王法赫德的一次度假。2002年8月,也就是世界油價瘋狂飆漲的時候,法赫德為了去西班牙南部的“太陽城”馬爾貝拉度假,以白宮為樣板在當地修建了一座名為艾爾·羅西歐的“夏宮”及其他設施,工程至少耗資1.2億歐元。為了邀請3000名客人來馬爾貝拉,法赫德國王特意派出由12架大型噴氣式客機組成的“艦隊”迎接他們。除了沙特王子出行要開法拉利外,豪華車相對短缺的西班牙還緊急從德國租借了500輛帶有摩洛哥司機的奔馳豪華轎車。司機每天的工資是150歐元。沙特王室14名王妃僅每人每天的水果賬單就高達2000英鎊。
阿卜杜拉這個名字的意思為“真主的仆人”。他81歲繼位,一直試圖改變沙特王室的石油“大老粗”形象。盡管他出行也乘坐車牌號為011的勞斯萊斯,但度假的首選地已不是馬爾貝拉,而是更有人文氣息的卡薩布蘭卡,並給當地建了一座圖書館。據媒體報道,阿卜杜拉的子女約100人,有30多個兒子。算上旁係的王室成員,沙特目前共有5000多名王子,其中2000人是核心成員,掌握著沙特王室在國外高達6000億美元的投資。2011年2月,維基解密網站爆料說,上世紀90年代,沙特地位最低的王室成員每月補助為800美元,地位最高的達20萬~27萬美元。阿卜杜拉登基後,大幅度削減了王室開銷。
一些媒體感歎道,沙特國王的簡樸葬禮表明,縱使有萬貫家財,身後也無法帶走。其實,這多少是一種不熟悉當地習俗的誤讀。沙特阿拉伯是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瓦哈比教派的傳統,遵從《古蘭經》和“聖訓”對亡者埋葬的規定,簡單地完成了葬禮儀式。瓦哈比派是近代伊斯蘭教複古主義派別,發源於阿拉伯半島,要求穆斯林要有“純正的信仰,極度的質樸和對安拉的直接禮拜”。根據瓦哈比教派教義,拜祭死者墳墓屬於過度崇拜的行為,同時,沙特也不會降半旗誌哀,這麼做會被視為褻瀆神明,因為國旗上有“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的字樣。
在油價下跌、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沙特國王的簡樸葬禮引來諸多關注。1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臨時縮短印度行程,親赴利雅得吊唁老國王並會見新國王薩勒曼。英國首相卡梅倫、法國總統奧朗德、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各國政要也紛紛前往沙特表示哀悼。就實際影響力來說顯然大於2005年法赫德國王的葬禮。
十年前,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戰爭使中東陷入大亂局,沙特作為美國的主要盟友,無疑在軍事安全和“硬實力”方麵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但當時美國在伊拉克駐軍,沙特無非是出錢、出槍、出設施,中東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沙特的話語權其實並不大。但如今,隨著美軍撤出伊拉克及“伊斯蘭國”的崛起,沙特越發起到中東“定海神針”的作用。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沙特石油剩餘可采儲量365億噸,占世界儲量的15.9%,居世界第二位。和其他產油國相比,沙特石油埋藏淺,可以像水龍頭開關一樣控製出油量,這使得沙特擁有了全球85%的石油空閑產能。沙特是否通過減產來提升油價,也是關係到烏克蘭危機的解決和美國能否靠“頁岩油”實現經濟複蘇的關鍵。
因此,在看似平靜的中東局勢下,沙特的話語權其實是提升了。比起以往沙特王室“高端、奢華、上檔次”的度假經濟展示,這次政要雲集、“低調、簡單、有內涵”的葬禮更提醒著外界,沙特不僅“有錢任性”,更擁有操控油價和地處伊斯蘭教發源地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