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養信托可以是一種方案(2 / 2)

這些都可以統稱為家族信托,其中更具遠見的還有朝代信托。銀行業內最受尊敬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通過不同形式的信托延續了八代繁榮,200年來始終屹立不倒,成就金融界王朝,這就是製度和規則的力量。

受托人秉承的獨立人格

與普通委托代理關係不同的是,信托文件一旦生效,信托財產就轉移在受托人名下,由後者按照委托人意願獨立處置,還不受債權人的追索。

英美國家還廣泛使用自由裁量信托和保護信托。前者指信托文件中不明確規定受益人的具體收益,而是賦予受托人以全權,根據日後具體情況對信托利益予以分配,放手讓受托人對未來最需要照顧的家屬予以比其他人更多的保障,比如對患有嚴重疾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貧窮的後代。保護信托則會設立“沒收條款”,即在受益人欲轉讓信托利益時、或者應有的信托利益被債權人追討時,信托利益終止,此時保護信托自動轉成自由裁量信托,以此保護具有浪費習慣的家屬不至於因為過度浪費而導致生活困難。無論哪種情況,這時受托人都是獨立行使分配權的。

早期的信托多為民事信托,受托人不能從受托行為中獲取物質利益,否則可能會因為利益衝突而被認為其違反了受信義務。他們從信托中收獲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即名譽和成就感,以及委托人和受益人的道德認同。所以,在西方受托人這個頭銜是受人尊重的,能夠受托是一種榮譽。

而當民事信托向商事信托轉化時,個體的受托人受製於其知識、精力、時間和壽命的局限性,缺少成長的空間。銀行等專業機構因其專業化程度高、融聚行業高端人才、曆史悠久等優勢,在與個體受托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稱為機構受托人。這些機構當然也需要名譽和成就感,但由於他們與生俱來的營利色彩和逐利本性,受托就變成了獲取利潤的營業活動,信托行為也就不再免費。之後,他們不再是無償接受信托受托人的職位,而是在其中傾注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傾注了知識和精力,並推廣信托使其成為一種有著明細價目表的市場活動。

盡管如此,在這種買賣雙方自願的活動中,法律和公權力在私人信托契約麵前應秉承中立,不應肆意幹涉契約自由精神,除非其損害了公共利益。

受益人利益最大化是問題核心

《雨人》故事真實地反映了多重信托理念。在這裏,委托人生前傾注了親情大愛做了噴淋信托的安排,也能感受到生前信托和備用信托的影子,此外還用到了保護信托和自由裁量信托,賦予受托人全權,這就使不具備辨別是非能力的受益人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即使麵臨其他合法繼承人的爭奪。

其實,查理開始時提的要求也並非完全不合理,因為他作為兩個繼承人之一隻要一半財產,就是300萬美元中的150萬。即便這樣受托人也堅持不給,麵對查理的挑釁和威脅他隻有一句話:我不能這樣做。

發生分歧則需要訴諸法律,和律師商討時要遵循的原則是何種方式對雷蒙更有利。對雷蒙最有利的方式當然是將其送回療養院,這種生活規律的環境更適合自閉症患者,當然也適合其他身心有疾患的人,以及老人。

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個體受托人將雷蒙安置在那個療養院,完全是出於對委托人——也就是查理和雷蒙父親的承諾。在這種身後委托中,這位受托人憑的是職業準則和良心,既沒有在這種委托中獲益,更不會霸占這筆巨款。其實,接管了一個過世人的財富,又麵對一個“傻瓜”繼承者,侵吞這筆巨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受托人這時得有超乎常人的道德水準。

作為繼承人之一的查理突然冒出來,超出了信托關係初始的預期範圍,而委托人已經過世,無法修正委托。於是在良心和衡平法驅動下,大家都以法律和良心為準則,商定一個既能體現委托人意誌、又能讓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的解決方案。因為雷蒙本人是自閉症患者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保護不了自己,其命運取決於他人的決定。

信托有別於一般性契約的關鍵就在這裏,因為信托源於契約又高於契約,它是契約和人性的有機結合。《雨人》故事的最後是親情戰勝了利益衝動,契約保護了弱者。人們感受到了製度的優勢,也在醫養信托中看到了未來。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谘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歡迎讀者與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