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功甫帖》看蘇字之變
墨痕
作者:於淼
不久前,蘇軾《功甫帖》的出現曾引起一陣轟動。此帖尚有許多未解之處,有徐邦達先生當年鑒定,但流傳過程不詳。書寫時間也不清楚,專家認定是蘇軾早期之作,依據是帖上那幾個字的書寫特點,有見地,但判定條件並不充分。當然,在沒有新論據出現的情況下,也隻能大致判斷。
蘇軾書法風格的變化過程,大致有個說法。
早期:從蘇軾22歲步入仕途之後的20年。代表作有《治平帖》。
中期:1079年,蘇軾遭遇烏台詩案,時年42歲。此後蘇軾在思想上發生了重要變化,影響到藝術風格的變化。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
晚期:59歲的蘇軾再次被貶到廣東惠州,後又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海南儋州。在人生的最後幾年,蘇軾再一次經曆了精神的磨練和洗禮。代表作有《江上帖》。
這種劃分,以蘇軾仕途的幾個重要事件為參考點,也正好切合20、40、60這三個重要的年齡階段。從一般的人生體驗來說,以此作為精神格局和藝術趣味的階段劃分,算是比較穩妥的。對書法這種風格穩定性很強的藝術形式而言,也是有說服力的。
書寫,是有穩固的個性特征的,否則筆跡鑒定不可能成為一門科學。書風的變化是長期積累量變的過程。已故書家陳澤秦先生曾說,學書法要以五年為一個台階,一步步努力。真正用誌於臨池的學書者不會認為這是誇大之詞。書風的真正變化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
蘇軾非常重視書法,畢生都在取法經典法帖。很了解他的“蘇門學士”黃庭堅曾多次在題跋中談到過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化。
“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竟忘工拙,字特瘦勁如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王羲之,徐浩、柳公權、顏真卿、楊凝式、李邕等人的書法都深刻地影響過蘇軾。
下麵以上述幾個作品為切入點談談蘇軾的書風變化。
《治平帖》
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二十來歲登進士第,為主考官歐陽修所賞識,被派去地方任職。這時他平步青雲、躊躇滿誌。努力去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知識分子理想。
《治平帖》隻署月、日,根據帖後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當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所作,時間大約是熙寧二年,時蘇軾32歲,正是人生的上升期和藝術的成長期。
此帖是蘇軾書寫的信劄,內容主要是委托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治平”是蘇軾家鄉眉山一僧院的院主,蘇軾委托他和另一位寺僧照看先祖墳塋。字裏行間流露出迫切的歸鄉之情,內容平實感人。
該帖筆法精細,風格比較秀媚,與後來蘇字的老健確有不同。受晉人尺牘的影響較多,行草相間、章法自由,留白疏朗,追求蕭散簡遠的韻致。趙孟頫評此帖:“字畫風流韻勝,難與暮年同論。”
《黃州寒食詩帖》
在蘇軾的中年,經曆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使之文藝觀、哲學觀乃至人生觀都發生了巨變,這就是人盡皆知的“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是北宋元豐年間的一場文字獄,蘇軾被抓進禦史台(也被稱為烏台),被關4個月,幾乎喪命。禦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他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一心想要入世為官、效忠朝廷的蘇軾經過了這樣一場橫禍,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追求和意義。被貶黃州後,蘇軾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這時的他開始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寧,於是轉向了宗教。他把精神寄托的對象從名利事業而暫時轉移到東坡田園,轉移到大自然。這種對統治集團的一種疏遠,對藝術家蘇軾而言,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經曆過生死劫難之後的他重新認識社會,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文化史上的蘇東坡是從烏台詩案後才算真正出現的。
《黃州寒食詩》是蘇軾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的詩稿。元豐五年寒食節前,黃州降雨成災,百姓失去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掙紮在死亡線上,食野菜充饑。富貴人家則置備各種寒食過節。蘇軾做此詩,既出於對百姓的同情,對不顧民間疾苦的“君門”的憤慨,也把自己遭遇的無奈宣泄於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