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背後的書影
物誌
作者:古方
清前期諸帝勤奮好學,全麵接受漢族傳統文化。為了研究儒家經典等微言大義,以史為鑒,康熙帝下令重設經筵和日講,遍閱聖賢經傳,研究帝王道法,常年堅持不懈,從不徒務虛名。政務之暇,還研習詩文、書畫、滿蒙漢文字,以及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知識等一切裨益“治道”的學問。其後的雍正、乾隆帝亦自幼讀書,頗諳治理。他們把所學用於為政實踐中,以儒家思想教化天下,形成了以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為理論基礎的治國方略,保持了“大一統”的穩定局麵。
經筵日講
經筵日講是為皇帝研讀經史而開設的禦前講席。宋製,每年春季二月至五月、秋季八月至冬至,每逢單日舉經筵,由經筵官輪流入侍講讀,稱為春講、秋講。經筵設禦案、講官案,列講章及進講副本。元、明、清三代均沿用其製。清代經筵官由大臣兼銜。
康熙十年(1671)四月經筵大典完畢後,又開設日講。初為隔日講,兩年後改為每日進講,由日講官輪講,皇帝聽前或聽後複講,“以融會義理”。
翰墨詞章
在繁忙的政務之暇,康、雍、乾三帝怡情翰墨,或習字作畫,品鑒名跡;或寫詩屬文,君臣唱和,皆留下了大量作品。康熙同時還醉心於關乎國計民生的中西科技,經常通宵達旦,孜孜不倦。不懈的讀書生活,多元的文化熏陶,培育了一代英主所應具備的進取精神、博大胸懷和非凡才能,使其在盛世中引領風騷,大放異彩。
康熙帝《行書五古詩》軸
紙本泥金
縱123厘米橫54厘米
康熙帝自幼受到係統嚴格的漢文化啟蒙教育,對漢傳統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他不僅大力倡導漢文化,本人亦飽讀詩書,好學敏求,學習書法便是其中的重要功課之一。萬機餘暇,與臣下觀摩古人墨跡,切磋書藝,以翰墨陶怡情懷。曆代書家中玄燁對董其昌書法最為崇尚,刻意模仿,功力漸深,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董派書家,並直接影響和引領了書風走向,使清初書壇彌漫董派的流風餘韻。
此作筆法婉轉虛和,風度舒展而飄逸。想來康熙皇帝在揮灑翰墨之際,心情頗為輕鬆,運筆也格外流暢自如。
鈐“康熙宸翰”、“敕幾清晏”二款印,迎首章鈐“淵鑒齋”。另鈐“寶笈三編”、“石渠寶笈所藏”兩方鑒藏印。
釋文:乾坤名轉盛,千秋獨此心,自覺吾曹外,寧別有知音。
康熙帝《幾暇格物編》
清聖祖玄燁撰張玉書等編
清末石印本
康熙對天文、數學、農業、地理、醫學等無不涉獵。在日理萬機之餘,把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及見解與思考記述下來,彙為此書,先收錄於康熙《禦製文四集》中。
雍正帝《行書夏日泛舟詩》軸
絹本
縱140.3厘米橫62.2厘米
雍正帝受其父康熙帝影響,亦喜書法,遠師二王及晉唐諸家,近法董其昌及館閣體,真、行二體頗入規矩,在清代皇帝之中書法造詣較高。此作錄禦製《夏日泛舟》七言詩一首,作品草行相間,筆墨飽滿勁建,氣韻貫通,其圓熟之勢可與館閣體高手相頡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