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中國這幾年跟那會兒日本的情況有點像,藝術市場逐漸暖起來,有很多美術家的作品經常展覽、上拍,被收藏家收藏,大眾的藝術熱情也進步不小。版畫市場,很有潛力。
現在市場上,具象的版畫比較受歡迎,還有套色的。袁慶祿的作品流行十幾年了,非常好,收藏價值比較高,很受歡迎;老一輩版畫家,有文獻價值的,也受歡迎,比如古元、李樺、彥涵等大家,這些人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張版畫,也代表了美術發展的曆史。古元先生的作品一張十幾萬,都很普遍,因為古元先生的作品都是時代的經典,而且存世很少;李樺先生的作品也是。歐洲、美國的博物館熱衷收藏中國抗戰時期的版畫,那些也很珍貴,因為很有曆史感。
此外,像陳琦等人做的那種大型版畫,收藏價值也很高,肯定上萬。那些作品像壁立的書架那麼大,完全水印木刻,很震撼。
Q:您印象中,上一個版畫熱潮是什麼時候?又是什麼時候消退的?
吳長江:上世紀80年代,是版畫藝術創作的一個高峰,甚至引領美術界;上世紀90年代漸趨平靜,像黑龍江版畫家群體、雲南版畫家群體,慢慢退出舞台,群體也不那麼集中了。那個時候,有很多版畫家都轉行去畫油畫了。
現在,則是版畫創作的又一個上升期。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越來越多別的類別的畫家,油畫家、國畫家也參與到版畫創作中來,把自己的作品用版畫的形式印出來。這可能就與版畫市場漸熱有關。現在,從事版畫鑒定、收藏的人也多起來了,我知道,南京有一群專門收藏版畫的人,很著迷,很懂行。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版畫藏品比較多,很多很不錯。越來越多的美術館在加大版畫的收藏力度,雖然還不是很完善,但未來可期。
國內版畫收藏市場的成熟程度與國際水準還有一定差距
Q:跟國外相比,我國的版畫收藏水平處於什麼狀態?
吳長江:國內版畫收藏市場的成熟程度與國際水準還有一定差距。比如,我們的近鄰日本,有收藏版畫的傳統,日本的傳統建築很適合裝飾版畫,而且,日本的浮世繪已有幾百年的曆史,有助於民眾欣賞版畫,普及基本的版畫審美。在西班牙,以畢加索為代表,版畫普及度非常高,市場非常大。
相比之下,咱們的市場還不夠大,國內老百姓對版畫的認識還很不夠,甚至咱們的公共機構收藏版畫都很少。過去,四川省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中央美院版畫家的作品都靠捐贈,老前輩們帶頭,年輕版畫家跟上,也不付任何費用。
在國外,一位畫家一輩子可能隻有幾個朋友收藏他的作品,跟蹤他的創作。中國的收藏市場有很多投機成分,大多數人以此投資,求升值,他不看藝術價值,看的是畫家的社會地位、頭銜,這裏麵有很多泡沫。
現在比過去好多了,各地爭相舉辦版畫展覽,有一些私人收藏家也多起來了,有不少版畫展,或者在全國美展上,收藏版畫需付費,從五六千到上萬,各個檔次都有。
實際上,我覺得,現在缺乏一種係統地把藝術家介紹給收藏家的方式,藝術市場上沒有一個總體規劃,經驗還比較少。
很多人也建議美協做一些引導藝術市場的事情,我們也希望能介入,但收藏市場比較複雜,利益錯綜、真偽難辨,工作很難展開,但我們以後會給予更多關注。
Q:有評論家認為,我國版畫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被低估了,遠未達到應有的高度,這是為什麼呢?
吳長江:我同意這個說法,中國有很多版畫,應該多拿到國際上去,讓別人看到。但咱們的策展能力還有待提高,應該有計劃地推介一些畫家、作品,比如說,把中國近百年來有影響力的作品都拿到歐美巡展,影響力肯定會特別大。
Q:作為版畫界的盛事,觀瀾國際版畫展今年已經舉辦第四屆了,您覺得有什麼變化嗎?
吳長江:細看這幾屆版畫展,你就會發現,國內的版畫創作很有進展。一開始,中國的作品相對粗糙一些;到今年這一屆,年輕的版畫家成長起來,他們很多人是剛畢業於各大院校,作品很精致,有國外版畫家的影子,這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在題材上,現代年輕人關注的,不僅僅是生活的表層,有更多具象、抽象的表達,表現空間更大了。
再就是,在如今版畫創作中,版畫家們要注意,借鑒國外已經做得很好了的方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還應加強,這一方麵還有繼續挖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