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版畫市場,未來可期(1 / 3)

版畫市場,未來可期

大家

作者:鞏長安

人物介紹:

吳長江,1954年生於天津,

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

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

常務副主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曾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主任、

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

其作品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等多家藝術機構,

在國內外舉辦個人展20餘次,

出版個人畫集17冊、學術著作20餘種,

榮獲“挪威國際版畫展評委會獎”、

“80—90年代優秀版畫家

‘魯迅版畫獎’”等多個獎項。

略微花白的頭發,沉穩溫和的神情,不緊不慢的談吐,謙謙君子的恬淡在吳長江先生周身氤氳開,一絲一縷。見到先生的時候,他正忙著籌備美代會,從繁瑣的行政事務中抬起頭來,看看窗外,他很樂於在北京最美的秋季,談談他以之安身立命的一生所愛。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長江先生是一位涉獵廣泛的美術家,素描嚴謹、速寫寫意、版畫細膩、水彩鮮活。說起版畫收藏,他既感慨於早年恩師們的自甘清貧,也欣慰於如今版畫市場的逐漸升溫。對於良莠不齊的藝術品市場,他力主藝術家不應迎合。在他眼裏,美術家應該和市場保持剛剛好的距離,道行夠了,升值自然水到渠成。

對版畫的“偏見”和誤解很多

Q:吳先生,您繪畫手法多樣,尤其是版畫方麵的專家。在您看來,相比於其他繪畫形式,版畫有哪些特別之處?

吳長江:版畫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畫在版子上還不算,還要把它做好版,印出來,印在紙上的才是最終作品。因而,版畫可以限量印製,有附屬性的特點。

縱觀版畫的發展史,可以說,“成也附屬性,敗也附屬性”。

因為附屬性,它攜帶方便,在歐洲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現當代美術品裏,版畫最多。比如,現在巴黎有個展覽,我把版畫卷個卷兒、提個畫夾就過去了;而其他繪畫作品攜帶相對較難,比如國畫要托表、裝框,油畫不能折疊。這也是為什麼在國際上,版畫展非常受歡迎的原因。

但另一方麵,因為其附屬性,很多人認為,版畫是藝術品的附屬品;而且一張原版可以印製出多份版畫,不具備唯一性,因而不珍貴。不僅中國人,很多外國人都對版畫持有這種“偏見”。

Q:類似這樣的“偏見”似乎還不少,我認識一位收藏家,覺得版畫工藝太簡單。

吳長江:對,誤解很多,很多人以為版畫就是木刻,很粗放,僅有黑白色。但實際上,版畫有石版、銅版、絲網版等各種新技術。如銅版畫,在中國已經有三四百年曆史了,乾隆時期的《平定準格爾回部得勝圖》就刻成了銅版畫組畫,當時還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做法:由法國的刻板工作室刻版,中國的宮廷畫師畫稿共同完成。

版畫市場在升溫未來很有潛力

Q:您所知道的國內最早的版畫市場是什麼樣子?

吳長江:我是1954年生人,上個世紀中後期,國內還沒有明顯的藝術市場的概念。那會兒,有外國友人來旅遊,在飯店、商店看到牆上掛著的國畫,喜歡的買一兩幅,這就是那會兒的藝術市場。這還僅限於國畫,其他類型的畫作一般都沒有這種“得寵”的機會。

我在中央美院求學時主修版畫,我的老師李樺先生那一代版畫家,幾乎沒有什麼藝術品交易。偶爾有人買一張版畫,給少量錢;當然,今日不同往昔,現在,他們的作品都很有影響,也很值錢。比如,2012年3月春拍,李樺先生的版畫《掙紮》就以6萬元落槌。

Q:近些年,您感受到的中國版畫市場如何呢?

吳長江:現在,咱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了,版畫市場也在升溫。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在日本辦版畫展,有一位日本公務員很喜歡其中一幅作品,很想買。他夫人就在旁邊說,那你原計劃下個月的旅遊恐怕就去不了了。我無意中路過,聽到他們的對話,很感動——真心喜歡,就算節衣縮食、消減其他開支,也要買這個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