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情懷,成本還是收益?
言
作者:張帆
失落者是將理想情懷,計為自己的投入的成本。成本增加,收益的期望值當然就大。結果達不到,自然就失望,甚至會認定是一次虧損的投資。為了彌補虧損,甚至會以增加金錢、地位等世俗的收益,來賠償其他方麵的損失,這也就忘卻了初心,揮揮手與理想漸行漸遠。
前不久的教師節,是我母親手機耗電最多的一天。鈴聲、短信、微信,一波又一波,不知疲倦地襲來。
作為一個退休20多年的小學老師,那天收到的所有的祝福,都證明一點,這些學生對她作為老師的感激之情,不少於20年的保質期。
老母捧著手機,自言自語地絮叨著。回憶著學生當年的模樣,描敘著最近一次見他們時的情景。兩眼放光、嘴角不自覺地上翹,那是微笑中透出的幸福力量,幾乎能夠驅散窗外的霧霾。
在開心之餘,她不忘自嘲,也就是每年的教師節,還有人記得自己。從教三十多年的特級教師,退休工資還不如央企的普通員工,幹了一輩子真是不值,也就比別人多個節日聊以自慰。
工資低是事實,但說平日無人惦記,我覺得老太太有撒嬌的嫌疑了。
老人家退休後就離開執教的小縣城,屈指一算超過20年了。跟隨我客居北京斷斷續續至少經曆了一個五年計劃吧。鬥轉星移、物是人非,按理說跟當年的學生們早就斷了聯係。可還經常有昔日的學生,到北京出差或旅遊時,拐彎抹角打聽到她的電話,帶著老家的土特產或者小區拐角處雜貨店買的伴手小禮登門。陪她促膝閑聊,或者接她去附近的餐館小聚。
每次餐聚回來,她都會向我推薦這個餐館的菜味道不錯。我後來還真去試過幾次,其實不過爾爾,平常她也不見得就愛吃。能夠這麼推薦,也許是心情好、吃嘛嘛香的緣故,或許僅僅是點讚刷存在感而已。
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退休20多年後,還會有職業原因結識的故交,特意登門拜訪,的確是件很幸福的事。我把這種幸福感,歸結為職業的延遲收益。
在中國,有幾個節日是為某種職業而設定的,例如5月12日的護士節和11月8日的記者節。這兩個節日似乎沒有教師節那麼熱鬧,但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過節的人們,在這天會獲得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辭藻的讚譽。護士是“白衣天使”,記者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無冕之王”。美譽老師的更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蠟燭”,“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等等。雖然,我一直不太認同人類靈魂工程師這種說法。孩子是千差萬別的花朵,因材施教、激發天賦才是教育的本質;工程師最多就是在流水線上製造標準的工業產品。孩子們進了學校以後,靈魂都變成同一模子裏鑄造出來的,實在讓人後背發涼。但這些溢美之詞,總會讓人熱血沸騰。
在這一年一度糖衣炮彈轟炸般讚美下,血液被加溫的往往不是這些從業人員,他們早已經麻木,受影響更多的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這很容易影響他們對未來職業的選擇。
我有很多師範院校畢業的朋友,談到當初報考的原因,不少人提到一部羅馬尼亞電影《鄉村女教師》。在文化娛樂極為貧乏的童年時代,這部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遠,以至於許多人設想自己的未來,在山清水秀但相對落後的村莊中,將那些漫山遍野亂跑的孩子,教育成國家的棟梁。
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可以在網上查到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畢業後的收入排名,據此來安排自己的未來,更談不上職業規劃了。大家在滿腔的青春熱情驅動下,就決定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
按理說,充滿了理想情懷和浪漫色彩的職業選擇,是夢想與現實的完美結合。可結局似乎並不盡如人意。
帶著理想情懷進入某一行業的人,與懵懵懂懂、隨波逐流的進入者相比,他們在多年後對職業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並無明顯的區別。就像戀愛時海誓山盟,甜蜜得膩掉牙的青年情侶,婚姻的穩定程度,並不見得比以結婚為目的,靠相親方式走到一起的夫妻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