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歧途的婚慶彩禮
民生金融
作者:顧鑫鑫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方麵改革逐步推進,我國農村高額彩禮婚姻屢見不鮮,彩禮水平逐年持續走高。嚴重高於收入水平的彩禮金額給農民生活和農村發展帶來了顯著的負麵影響。本文結合央視欄目《新聞調查》2015年初節目“隴東婚事”的報道以及筆者對身邊親友的詢問,分析高額彩禮現象形成的過程並探究導致該現象的社會原因。
【關鍵詞】高額彩禮 性別比 婚姻擠壓
一、超負荷的婚姻
(一)隴東婚事的概況
隴東青年群體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隴東的現實情況是男女比例3:1。女青年尤為缺乏。記者詢問當地村民,為啥男娃多而女娃少村民都說:由於計劃生育,我們農村男娃挑大梁,普遍都重男輕女,生第一個是女孩的往往都送掉,都要男的,女娃少。男青年更無奈,從二十出頭就開始委托媒人相親,可到了近三十歲也沒法找到對象。據他們反映,一些女孩一聽說家中弟兄2~3個,往往就不再聯係了。
隴東“人市場”,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所謂的“人市場”即媒人、父母、男青年公布信息、交換信息的找對象市場。該市場以每年農曆十一月和臘月最為熱鬧。男青年要不時地準備著香煙和菜肴款待媒人,以期以此換得與女青年見麵的機會。
隴東“結婚彩禮”,使農民積貧。從記者走家訪戶調查可知,隴東農民人均年收入不過4000元。村民們說絕大多數都是貧困戶。而當地結婚彩禮2010年是10萬多,至2014年飆升到了25萬多。村民們麵對記者表示,全家年收入不過1~2萬,有的即便借錢也要為兒子結婚。不少農民無奈地講:現如今甚至出了錢也“買”不到媳婦。記者追問道:怎麼能說是買賣呢。農民答:“就是這麼說,都形成傳統習慣了。”
隴東彩禮糾紛隻增不減。記者走訪了當地的法院。張庭長坦言表示,前2~3年時,離婚的有250~260對;去年上升至580多對了,而且鬧離婚的85%以上都是結婚不久的小青年。記者探究其主要原因,院方表示,主要是為了避免彩禮“漲價”而匆匆忙忙“結婚”。婚後由於雙方並不了解,家庭生活糾紛層出不窮。是到法院來離婚的,大多為了彩禮等財產的糾紛。院方在調節及審理過程中深感無奈。
(二)新城鎮彩禮與時俱進
與隴東村民生活水平不同的是,天津市津南區s鎮近幾年因經濟發展和政策扶持,城鎮化速度加快,逐步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田地變為開發區廠房,村舍變高層,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但與隴東婚事狀況相似的是,結婚的彩禮金額早已遠遠超越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筆者走訪的幾戶家庭中,生活水平尚屬中等,可即便這種中等水平的家庭在為兒子張羅婚事時,也背負上了彩禮飆升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由於近幾年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加之適齡女子外出求學、打工,豐富自身價值的同時眼界也得到開闊,因而彩禮隨著女方意識的與時俱進幾番猛漲。最具代表性的為該地區女方提出的結婚要求為1~2套住房,房屋裝修家電一應俱全,汽車,彩禮禮金25~30萬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獨立住房,適齡女子均明確表示在男方沒有房子或房子需還貸的情況下不考慮與其的婚事;還有近一半受訪者表示對汽車價位、品牌有具體要求。基於此種狀況,催生一種頗有經濟頭腦的解決辦法:“既然現在的婚姻商品化了,不如讓銀行和有女孩的人家協商,讓想娶媳婦而又一次性付不起彩禮的男孩,去銀行按揭,分期付彩禮,這樣就可以娶得起媳婦了。”
二、高額彩禮的社會原因
(一)性別比失衡
由於受“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多種思想的影響,以及八十年代生育政策嚴控時的擠壓,目前我國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男性大大多於女性。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16.9:100[1]。全國有5個省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甚至高達130:100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居高不下。據統計,全國處於婚期的男性已多於女性1800萬人,預計到2020年,20歲至45歲的男性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人。隨著“80後”一代全麵進入婚配年齡,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凸顯出來,將導致婚姻擠壓等多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