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環境教育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2 / 3)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逐步加深,環境理念也從最初被動的公害教育轉變為主動的環境教育。歸其原因,一是四大公害產生的惡劣影響逐漸消除,公害問題淡化。二是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出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家庭汽車的尾氣排放也逐漸成為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人們從環境汙染的受害者變為環境汙染的施於者,反對公害的戧伐之聲變為注重環保的內心自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與環境汙染有關的環境教育,特別是開始在大學開設環境教育的綜合性課程,培養了大量的具有環境保護技術的專門人才,這就使日本環境教育從中小學對環境的認識教育階段上升到高校對環境技術研究層麵,為日本今後的環保技術應用到實踐提供了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這一時期,日本政府成立了環境廳,極大提高了環境部門的行政級別,為今後環境工作的展開提供了有力的行政力量。其中,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量環保行動,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帶動效果。如環境廳舉辦的全國環境周活動,在這一周人們自覺參加植樹、上街撿垃圾等環保活動,非營利機構日本環境協會編寫各種環境教育資料等,都為日本的環境教育敲了邊鼓、營造了氣氛。

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的環境教育理念基本確立並逐步推廣。城市、家庭型汙染已成為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地球規模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國際機構的重視。1980年在東京召開的世界環境教育會議,極大促進了日本國民對環境教育的關注度。日本就勢提出“善待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學的生活方式”等環境教育口號⑥,加大對學校、企業和社會各類組織的宣傳教育,掀起了環境教育的熱潮。文部省還嚐試開展了學校、家庭、地區一體化環境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保持這股環境教育的良好勢頭,日本環境廳專門設置了“環境教育懇談會”,並發表了《環境教育懇談會報告》。各級地方政府和自治體也據此報告製定了適合本地區環境教育發展的可行性政策,特別是加強對企業的環境教育,使其在發展時注意避免可能帶來的環境汙染,防止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子,既保護了環境,又節省了治理環境的資金,有力地促進了本地區環境教育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日本國會於1993年頒布了《環境基本法》,從此,日本的環境教育從法律上真正取得了自己應有地位。隨後日本政府發布的《環境基本計劃》將環境教育正式融入社會長期發展計劃當中,使其在整個社會發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日本環境教育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以環境教育普及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學校環境教育是日本環境教育的核心。日本政府重視在中小學開展公害教育,將環境教育內容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當中。中學教育要求學生理解自然界諸多事物的因果關係和客觀規律,並具備一定的環境調查能力和環境檢測技術,學生需深入周邊環境調查環境保護情況和檢測周邊的水質汙染和空氣質量。大學環境教育則更重視專業性和實用性,側重為社會培養專門的環境保護人才,如北海道大學環境科學研究生院下設專業為:地圈環境科學、生態環境科學、物質環境科學、大氣海洋圈環境科學,專業劃分非常明確。我國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要高度重視環境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學、大學、大中專院校及各類民辦學校,大力滲透環保意識的教育和推廣。尤其要打破我國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魔咒,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將環境教育課堂設在戶外的實際環境當中,利用實際的調查結果和檢測報告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決心。另外,日本的社會環境教育開展的也比較成功。通過政府、民間團體等組織的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宣傳環境保護理念,引導人們參與。如開展環境保護周活動,社區的環保示範餐廳等都起到了很好的環境教育作用。我國可以從社會環境教育入手,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環境教育,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完善的環境教育體係,使環保意識遍布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真正實現環境教育一體化。

以環境政策製定引導生態文明建設。及時、科學環境政策的製定和環保機構的設立是日本環境教育的有力支持,更是環保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如通產省的公害科,厚生省的公害部,直至環境部的成立,環境保護機構地位越來越高,力度越來越大;另外,從政策上看,從公害部公布的公害白皮書到環境廳頒布的《環境保護懇談報告》,再到日本政府公布《環境基本計劃》,都充分體現了日本政府對環境工作的重視。我國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也要加大環保機構的地位和職能,及時製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保護政策,以合理、科學的政策引導企業、家庭、個人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在宏觀上,要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⑦製定出各類企業的汙染高壓線,並堅決落實,保證社會主義文明體係的和諧發展。在微觀上,要製定出各類企業的排放指數和汙染物處理標準,並對其實行量化管理。從政策上防止企業一味地追求企業效益而不顧及對環境的破壞,引導企業在追求效益的同時,注重提高生產技術科技含量,減少排放,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加大對汙染治理配套設施的投資和建設,實現企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特別是對於資源型企業,還要以政策引導其有計劃地開采,杜絕過度開采,將企業的發展潛力定位在產品的深加工上,定位在資源的循環利用及利用率上。對於人們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環境汙染方麵,也要製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和製度,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生活垃圾堅持分類處理;少開私家車,多坐公共交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