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環境教育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3 / 3)

以環境技術培養保證生態經濟騰飛。科學的環境技術是取得優異環保成績的法寶。日本的環境教育不僅普及麵廣,更重視實用技術,從分析日本教育曆程得知,從高中開始,學生就要到校外實地調查和檢測環境的汙染情況,這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鍛煉是非常有效的,大學環境教育專業性更強,更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之相比,我國的教育還有較大的距離。所以,我國要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得注重對青少年環境技術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真正能適應各種實際工作環境的環境保護人才。這就需要我國的教育體製、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生態文明建設實際相適應。隻有培養具有真正實踐技術的環保人才,才能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推向快車道。

以環境立法頒布保護生態文明成果。日本環境教育的順利開展和環保工作的有力進行,離不開環境立法的有力保障。從1967年國會通過的公害對策基本法,到1970年對其進行的修訂和通過的14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一直到1995年國會製定的《環境基本法》,日本環境教育最終獲得了獨立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一路走來,日本針對環境保護的立法從兩個角度持續發展,一是涉及的方麵越來越全麵,如果說1967年頒布的公害對策基本法是當時應對四大公害的單方麵的倉促之作,那麼後來對其的修訂和頒布的14個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則是立足日本現實和環境保護的現實上的全麵而主動追求,這體現了日本環境保護的決心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生態文明的勇氣⑧。二是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位階越來越高。1995年頒布的《環境基本法》是一部根本法,具有較高的法律地位。這充分體現了環境保護在日本政府心中的地位之高,已基本等同於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涉及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法律的保駕護航,我國正處於快速發展經濟的階段,僅靠環境教育顯然不能遏製一些不良企業以犧牲環境而追求短期效益的惡劣行為。隻有借鑒日本的環境立法經驗,製定並頒布全麵而深入的法律法規,提高這些法律法規的法律地位和權威性,使其成為遏製不法企業惡意追求企業利益的殺手鐧,從根本上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一個優良的發展環境。

綜上可知,日本環境教育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國要立足實際,有選擇地學習和借鑒日本成功經驗,使其成為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推動力。但解決環境問題,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和付出,特別是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仍然是當前黨和政府的頭等大事,因此,必須慎重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值得慶賀的是,經過黨和政府的長期努力,我國的環保問題已取得明顯的成績,我們堅信,隻要所有人都參與進來,齊心協力,埋頭苦幹,必將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一條健康的、快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本文係河南省二〇一四年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日本垃圾分類及環境教育對中原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2400410936)

【注釋】

①餘謀昌:“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第四文明”,《綠葉》,2006年第11期。

②王東:“淺談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內蒙古草業》,2010年第2期。

③江曙光:“中國水汙染現狀及防治對策”,《水產科技情報》,2010年第4期。

④程淵:“中國大氣汙染及生物治理措施探討”,《林業資源管理》,2009年第3期。

⑤歐陽蔚怡:“日本小學的環境教育”,《中小學管理》,2003年第9期。

⑥劉繼和:“二戰後日本的環境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⑦沈寶祥:“把‘生態文明’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決策》,2007年第9期。

⑧牛玲娟:“日本環境教育解析”,《中國環境幹部管理學院》,2002年第3期。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