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納德協作係統理論看政府行政管理的提升
國際研究
作者:許靜怡
【摘要】切斯特·巴納德是係統理論組織的創始者,也是現代管理理論的奠基者,被譽為現代管理之父。巴納德認為協作係統理論是行政管理思想的起點。近年來,中國積極探索如何提高政府管理,但是由於相關理論的匱乏與不足,遇到了一些困境。對此,重新回顧和深入思考巴納德的協作係統理論,對當今我國政府的行政管理具有較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和指導性。
【關鍵詞】巴納德 協作係統理論 政府行政管理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美國著名管理理論家,不僅是係統理論組織的創始者,巴納德的協作係統理論也是現代管理理論的奠基者,被譽為現代管理之父。在管理思想發展曆程中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對於今天的管理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協作係統理論是行政管理思想的起點。協作係統理論對改進行政管理,營造服務型政府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巴納德的協作係統理論
協作係統的涵義。巴納德在其著作《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對合作效應進行了分析與論證。在該書中,巴納德將組織看作是一個合作係統,他認為,組織要具備合作效應必須實現內部的溝通,而組織內部進行溝通的驅動力並非來自這一組織的上層權威,而是來自於組織的下層。組織的這種溝通與協作不僅與領導人的能力有密切關係,而且領導人的能力在組織中還處於核心地位。巴納德認為,協作係統是為了實現明確目標的物質、生物、個人及社會各要素的結合體。協作係統因其種類因素及成因的不同,呈現出多樣化。
為了更好的研究協作係統,巴納德將個人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物質因素等經常變化、難以確定的要素從協調係統中排出。在限定變量的情況下,巴納德從協作的角度對組織作出了定義,即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通過協作而實現有序運行的協作係統稱為組織,組織在協作係統中處於核心地位,組織的運轉是以共同的協作目的為出發點的,它賦予其他子係統以價值導向,並將各個子係統統一起來進行組織管理。在整個協作係統之中,組織的作用無所不在,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協作係統本身就是一個組織,在一定情境下,組織也就是一個協作係統。
協作係統的基礎。巴納德認為,人在協作係統中是處於主體地位的。因此,人性理論是組織進行協作的基礎,也正因為人的存在,組織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組織正是為了實現人的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結果。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麵對新的情況與環境,人自身的調節能力使之在不同的環境下仍然能夠保持平衡與穩定。同時,在不斷調節自身與周圍環境關係的過程中,人還能夠總結自己的經驗,並依據經驗來指導當下的調節活動,從而不斷適應變化的自然、社會環境。巴納德根據人的這種特性而把人看作是協作係統的起點。在《經理人員的職能》的序言中,他提到,人性在教育組織或政治組織這些非經濟組織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而在企業這樣的經濟組織中,除了經濟因素外,興趣、動機以及過程這樣的非經濟因素也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從企業組織的董事會到基層的員工,這些非經濟因素都會對其行為選擇發揮極大的作用。
在巴納德的組織理論中,組織中的個人是一個不斷通過協作體係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個人,而不僅僅是作為個人本身。人隻有與他人相互關聯、協作才能發揮其機能,而相互關聯這一行為又受到個人的動機、行為、選擇能力、心理因素等要素的影響,因而協作係統本身也將會受這些人性因素的影響。
從巴納德協作係統理論看政府行政管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曆了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的7次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審視政府機構和政府人員的管理實踐,不難發現巴納德的協作係統理論對行政管理實踐起到的借鑒與啟示作用。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政府行政理念。巴納德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人的目的、行為、性質以及地位等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而全麵的分析,“人”也是巴納德協作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人的需求與動機與組織協作係統的存在與發展是存在密切關係的,隻有協作係統能夠不斷滿足組織中個體的需求,具有實現其動機的能力,組織協作係統才能夠持續運轉。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政治契約或委托代理的關係,即人民委托政府來進行國家管理。政府隻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一個執行機構,而人民代表大會又是代表著人民的利益,是由公民選舉產生的,由此也可以說,廣大群眾是委托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了政府。追根溯源,政府的權力是來自人民,政府是代理者,人民是委托方,人民授予政府權力,使之能夠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保障社會平穩運行。從本質上講,政府及其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仆,而非官本位思想中是人民的主人,政府的權力最終是要為人民服務,並為社會大多數人謀取福利,而非以權謀私。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一切行為都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並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