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論綠色貿易壁壘中蘊含的發展契機(1 / 3)

略論綠色貿易壁壘中蘊含的發展契機

國際研究

作者:豐曉萌

【摘要】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引起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伴隨而來的是綠色觀念的席卷全球,綠色貿易也應運而生。但由於各國間複雜的綠色貿易製度在衡量同一產品時的標準不同,導致了國際貿易受到了一定限製,形成了“綠色貿易壁壘”。在我國環境問題極其嚴峻的情況下,我們應更多地關注綠色貿易壁壘的正向作用,把握其中的有利契機,推動我國經濟模式走綠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環境問題 綠色貿易壁壘 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識碼】A

環境問題與國際貿易關聯分析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使環境發生了不利於人類的變化,以致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給人類帶來災害的現象。其中由於自然環境本身的運動變化而給人類造成的一切有害影響和危害,如火山爆發、地震、洪水等,被稱之為原生環境問題,是人類所不能幹預的環境問題。因此環境法上研究的環境問題都是由於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即次生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成因。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分為兩大類,一是環境汙染,也稱投入性損害,即人類直接或間接向環境排放物質或能量,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使環境質量下降,或者生態係統失調,影響了人類或者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長和發展;二是自然生態破壞,也稱取出性損害,即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超出環境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增殖能力向環境索取物質和能量,導致自然環境的恢複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壞。

從環境問題的物理特征上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問題是發生在生產建設和其他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人類從大自然中獲取原材料進行生產的過程中,因為生產能力所限,所以不可能對原材料進行百分之百的利用。而根據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這一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隻有一部分自然資源被利用了,變成了產品,另外一部分則以廢物的形式被排放出來了。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也在不斷增長,人類對大自然的需求和利用能力都在不斷提高,利用速度越來越快,已經遠遠超出了自然資源的自我增殖能力,致使生態嚴重破壞,而沒有被利用起來的那一部分原材料變成廢物排放到環境當中,生產速度越快,排放的就越多,也遠遠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淨化能力,嚴重的環境汙染就產生了。

因此,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前,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個別性,並沒有對人類的發展造成威脅,也沒有得到重視。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的生產能力極大的提高,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人類文明和社會福利都有了質的飛躍,與此同時,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對生態的肆意破壞和對環境的嚴重汙染導致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出現了諸如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化、大規模的生態破壞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使人類麵臨前所未有的全球環境危機、經濟危機。

國際貿易與全球環境問題。從生態學的觀點看,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統一的生物圏,在這個生物圏裏,各種物質和能量按照自然規律在循環和流動,人類也是這個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圏裏最基本的生態規律就是“物物相關”,人類的活動對這個生物圈的生態平衡影響很大,所以當人類的活動違背了自然規律後,整個地球的環境就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發生了不利的變化。所以盡管國際社會是由眾多獨立的國家構成,但是環境變化的規律並不以國家意誌為轉移,影響這個生態係統的環境問題也是沒有邊界的,環境問題的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

隨著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貿易已經跨越了一國的國界,全球範圍內的產品交換、跨越國界的投資,出現了越來越嚴峻的的環境問題。而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環境汙染與破壞開始大麵積的從發達國家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也被大量掠奪。而且國際貿易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快捷的交通運輸,運輸不僅消耗著大量的能源,還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可以說國際貿易加劇了全球環境問題的進展。

因此,貿易與環境問題的聯係,是20世紀後期國際社會討論的比較熱烈的話題,也是世貿組織目前麵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貿易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哪一方麵得到發展都必然會對另一方麵產生危害,環境控製越嚴,就越會妨礙自由貿易,反之,自由貿易越發達,環境汙染和自然生態破壞就會越嚴重。

從綠色貿易到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貿易的出現。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引起了人類對環境保護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貿易方式給全球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隨著對環境問題成因的進一步研究,人們發現並非所有的貿易和發展都會造成環境問題,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發展都對環境有利,環境保護與貿易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該議程明確指出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如何協調貿易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各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此背景下,綠色浪潮席卷全球,綠色觀念深入人心,綠色貿易理念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