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貿易“自由”形態研究
國際研究
作者:李者聰
【摘要】“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功運行,給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利用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具有重要啟示作用。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的“中日韓三國自貿區”,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分析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簽署的動因和成功運行的經驗,對中日韓三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北美自貿區 中日韓自貿區 啟示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世界第一個以地緣關係為紐帶,成功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曆經20多年的成功運行,成員國合作而伴生的國際貿易、產業融合、直接投資、技術交流、服務貿易等相關產業鏈的整合與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實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北美自貿區的發展經驗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當今世界上實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在這個區域內,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高度不均衡的情況下實現了國家間的經濟合作、經濟互補,推動了北美洲地區的自由貿易發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尤其是改變了世界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重要格局。20年的市場運行,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
實施有差別、非同步的關稅消除。在北美自由貿易的框架下,三國修改了一些實施過程的規定,為了照顧經濟體內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平衡經濟發展進程,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有差別、非同步的關稅消除。經過10年~15年的過渡期,建成一個消除所有貿易壁壘,取消貿易關稅的商品自由貿易區,並實現生產要素在區內完全自由流動。為了實現該目標,參與國都通過分階段、分步驟來達到相關的協約。規定了發達國家之間取消關稅的時間是10年,發展中國家是15年。
區內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後,美加墨三國不僅加強了經濟、貿易、資源、技術、金融資本、人力資源等多領域的合作,尤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美加墨在自由貿易協定的框架下簽署了附屬協議《北美環境合作協定》,在環境合作協議的基礎上製定了具體可操作的環境保護計劃。開展了新環境保護合作計劃,簽署《2000年~2002年北美行動計劃議程》。確保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環境合作是對現行貿易協議的執行和完善,是北美向整個美洲的環境標準的趨同和合作模式的推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環境保護製度與合作方麵,並沒有設置環境或生態上的標準,強調了成員國要在環境保護上合作。共同建立了環境應急狀態程序,采取共享環境保護信息的措施,製定了新的環境標準。
把擴大就業作為自貿區的目標之一。自由貿易區建設之初就將擴大就業作為其構建的重要目標之一,以期通過增加投資創造效益,擴大就業崗位。國內外的直接投資首先給墨西哥的經濟帶來了活力,墨西哥的客戶工廠的數量增加了17%,就業人數增長了46%。由於需要利用發展中國家當地的比較優勢,外國大量直接投資流入發展中國家。墨西哥擁有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和低廉的勞動力,以及便宜的土地價格等因素均有利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外國投資主要流向製造業、加工業、食品等行業。這些行業使墨西哥獲得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充分考慮發展中成員國利益。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貿易區中屬於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構建北美自由貿易區時,充分考慮墨西哥利益。北美自貿區協定簽訂了勞動關係合作協議。協議包含的內容有:罷工權利、勞工結社和組織起來的自由和權利,集體與用工企業簽約的權力、禁止強迫勞動的權利和保護兒童、婦女同工同酬,消除雇傭歧視、防止職業病和職業傷害、提供最低勞動保護、賠償工傷事故、保護移民工人等權利。為此,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了勞動合作委員會,要求各國加強本國的勞動法標準,協定沒有明確製定新的勞動法律法規。
爭取共識、先易後難。北美自由貿易區建設之初,麵臨許多困難和分歧。貿易協定開始執行的爭議的地方是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但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簽署的關貿協定並不僅僅是降低進口關稅,還有許多三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侵權問題。另外,政府行政不能侵害外國投資者的財產和利潤。在反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上,執行勞動法保護勞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政府之間要合作。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化解矛盾,平息爭端,擱置爭議,尋求共識,先易後難。
區域內投資,優化成員國產業結構。墨西哥有效利用了區域經濟合作機製,大幅調整了進口關稅,對外國的金融企業實行全麵放開政策,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外國巨額資本的作用下,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伴隨大量的投融資所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外國的直接投資促進了成員國的新興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成員國的產業結構的升級。北美自貿區加強了成員國的產業分工和合作,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成員國之間的資源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形成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