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5:五十年前老上海的三次公關活動(1)(2 / 3)

可惜鶴鳴的名次揭曉後,對於寄獎金卻遲遲沒有下文,幾經催促後,才於次年2月寄給第一名得獎者500萬元,而當時幣值一天一貶,收到獎金時,500萬隻能買到兩石米了。此為後話,當時已無人留意此一延誤與後果。

案例考評一

此一活動在媒體造勢上,可謂一鳴驚人,報紙在當時是最強勢的媒體,鶴鳴並不省宣傳費,出手闊綽,因為它知道這廣告費不會白花,自會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而獎金的豐厚,也是造勢的一部分,因此獎金一定要高到夠吸引人,才會有人來參加或引起討論。其次,鶴鳴所請的評審,也是大手筆,這樣才能取信於人,並造成社會的注目。

這次征文活動的題目也很好,作為商業征文的題目很恰當,並且又是一個從古至今沒有定論、很可以申辯的題目,尤其鶴鳴當時走的是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路線,這個題目,可以和它本身的定位相對應,也可以作為鶴鳴決定行銷路線的輔助考慮,是一個實用的題目。

並且賺錢之道,人人關心,把它變成征文題目,更使得人們好奇得獎者到底持什麼觀點、論調,才會獲得首選。皮鞋是民生用品,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由一家鞋帽店領銜辦理這樣的征文,好像也很合情理,因此這個商業征文活動,就在天時、地利、人和下,達到了最大的宣傳行銷效果,甚至很多參加者,本身就是鶴嗚的愛用者或宣傳對象,因此,還多了強化(reinforce)愛用者忠誠度(10yahy)的副作用,可謂好處多多。

鶴鳴最失敗之處,在發獎金。一來可能因為宣傳的目的已經達到,因此對於商家最講求的信用問題,就疏忽了,畢竟獎金數目不少,給出去有點肉疼。二來可能故意拖延給獎金日期,以便幣值貶到獎金已不值錢時再發,如此既不算食言,又少發獎金。但這樣會使得得獎者覺得過河拆橋,失去以後參加類似活動的興趣,並留下話柄,是商界共同的損失。這種隻重宣傳不重後效的心態,可算是中國人的通病,是兩岸除舊布新最該掃除的部分。

台北博愛路也曾有過鶴鳴鞋店,至今廣州仍有鶴鳴鞋業公司,不知是否即舊日鶴鳴鞋帽店的傳沿,如果是的話,可以再辦一次類似的活動,可以塔配舊日話題,做一次成功的行銷。在今天這個年代,任何具有曆史的招牌都是無價之寶,因為它可以喚起兩岸中國人共同的回憶,是大中華商圈無形的資產。

案例二:宋慶齡的“三毛生活展覽會”

1935年,在二十幾家報紙上,先後出現了一個大腦袋、圓鼻頭、頭上隻有三根毛的小男孩,名叫三毛,是畫家張樂平創造的漫畫人物。1946年,國共內戰漸趨激烈,戰火迅速蔓延蘇北,漫畫《三毛從軍記》在上海《申報》發表,引起大眾注意。次年,《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連載,當時抗戰剛結束,又連年內戰,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有許多小孩在戰亂中失去父母,成了孤兒,衣不蔽體,又沒有家,隻有在街頭流浪,到處受人欺侮,但盡管環境惡劣,孩子畢竟是孩子,仍不減天真赤忱。《三毛流浪記》裏的三毛,就是當時上海灘流浪兒的寫照,刊出後引起很多人同情,也打動了宋慶齡女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