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附錄5:五十年前老上海的三次公關活動(1)(1 / 3)

APEC之後的上海,風華達到頂峰,並且有越來越盛之勢,台灣的各行各業,也爭先恐後地搶登上海灘,想搶搭這順風車,沾沾大上海的繁華。遠從華盛頓趕到上海開會的布什總統,在上海和江澤民開記者招待會時坦承自己26年前曾來過上海,而這期間上海的改變,讓他吃驚。上海的蛻變,僅僅一兩年不見的人見了都要暗暗吃驚,更何況暌違26年的上海,當然更要讓長住得州的布什驚心了。

任何經濟繁盛、商業活動頻繁的地區,各種公關廣告活動自然也就豐富,上海也不例外。今日的上海,也充斥著各色公關活動,APEC就是個絕佳的例子。其實早在半個世紀以前,當台北還是一個日本風味很重的小城時,上海就已經是一個操縱公關手法嫻熟的世界性商業大都市,隻是後來曆經磨難,上海的經濟力和活力才因而中斷。

改革開放之後,蟄伏多年的上海一下子又迸發出禁錮多年的活力與風采,在各方麵都急起直追,儼然已趕上台灣。如果說上海在公關運作方麵或已超越台北,台北亦不必太傷心,因為老上海本是中國公關活動的鼻祖,不信請看下文。

近來隨意翻閱朋友從上海買回來的一些閑書,不外記錄老上海的珍聞逸事之類,豈知看了之後,我這訓練有素的眼睛(trained eye)

立刻就從這百餘篇掌故軼聞中看到公關的影子,猶有甚者,這幾次公關屬性的活動都相當先進,不管在手法上、立意上,比起今日台灣的公關活動,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可以和美國的同類活動比美,因而興起寫本文的動機,索性把這幾次活動詳細記述,並作說明與比較,以古喻今,就算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個案研究(case study)吧!

本文所述的三次活動,分別在1947年11月,1949年4月以及1949年8月。時間上很有代表性,並且從這三次活動中,也可看出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情狀。而今上海風華重現,這其間也有台灣人民的一份功勞,海峽兩岸應同感驕傲,一笑泯恩仇才對!

案例一:鶴鳴鞋帽店的商業征文

鶴鳴鞋帽店的銷售對象為都市中產階級,其產品在當年東南沿海有一定知名度,並在香港、南京、杭州等地都有分店(按照現在的名詞,都有連鎖店),1947年11月時,鶴鳴曾策劃了一次全國性的商業征文,並在上海《申報》、《新聞報》、《大公報》、《中央日報》、《東南日報》以及香港《大公報》等廣刊引人注目的征文廣告,題目是:《薄利而後繁榮乎?繁榮而後薄利乎?——論薄利與繁榮之關係》,並聲明文字以雋永清麗為上,200字為限。至於獎項,第一名獎金500萬元(按當時市價可購六石米),第二名300萬元,第三名100萬元。當時幣值雖不斷下跌,但500萬元的獎金還是很吸引人,因此活動推出後立刻造成轟動,在短短兩周期限內收到來自東北、陝甘、雲貴,甚至港台共3367篇來稿,總字數過百萬言。參加者以大學生為最多,占1400人,占來稿總數的40%,其次為律師、醫生、教授、作家及公務員等。

此次活動鶴鳴本身也十分重視,特請當時滬上商界名人嚴諤聲及曾任《新聞報》副刊主編的嚴獨鶴(曾向張恨水約稿《啼笑姻緣》而使得《新聞報》銷路激增)擔任,並請會計專家李文傑教授協助統計。

經過兩位評審辛勤的審閱,第一名由江蘇省財政廳人士獲得,第二名由安徽省教育廳人士獲得,第三名則出自複旦大學。主辦單位為免遺珠之憾,又增加了甲、乙、丙三等獎多名,各贈紀念品若幹。此一征文結果以顯著版麵在各大報同一天發表時,又再次造成滬上轟動,零售報紙被搶購一空(注:第一名原文請參見本文後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