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vs廣告
公關與廣告最大的差別,在廣告是一種直接的訴求,而其效果也常常立竿見影。例如瘦身廣告,雖不無令人懷疑之處,但在密集的曝光下,硬是一下子打響名號,生意也滾滾而來。尤其廣告因係業者自行付費,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大吹法螺,自賣自誇。隻要內容不太離譜,有關單位大都不會幹涉,因此廣告在內容上,業者有百分之百的決定權,講話非常大聲。
而公關則剛好相反,正因為未付費,所以被報道的一方並不能對內容置喙,連媒體是否會刊載都不能確定。所能做的,隻有一味創新,辦有意義的活動,如征文、讚助、比賽,以求新聞價值,然後被報道。但即使偶爾被報道,在媒體激起一點水花,東一鱗、西一爪,有一搭、沒一搭的,效果分散,也就沒有什麼功效可言。倘若沒有長時間持續針對某一議題(如運動、環保、教育或藝術)努力,如花旗銀行長久以來對音樂、藝術的讚助與付出,則偶爾激起的水花所建立的形象,也很快就會被大眾忘懷。所以公關積漸的功夫非常重要,必須長時間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實質付出,建立信譽與形象,穩紮穩打經營,才有可能打下一片江山。比起廣告,公關來得間接得多,其效果雖非立竿見影,但一旦建立了商譽,不僅功效龐大,而且在發生危機時,往往能發揮意想不到穩定江山的效果。中國古來講求為善不欲人知,現代公關則要“為善欲人知”,以傳播科技廣報世人為善的事實。
職是之故,也有人說廣告就是要人來買,買你的產品或服務(to buy me)。而公關卻是要人來愛(to love me),一旦愛上之後,自然會來買。那麼,怎樣讓人來愛呢?形象塑造是個好辦法,多讚助體育活動,日久自然給人熱愛運動、促進健康的感覺,“收買”了人心,也促進了生意。多做慈善活動,自然就塑造了良好社會公民的印象,也埋下了商機。
公關與廣告實有相輔相成之效,如果缺了一種,另一種就顯得薄弱。也因此,世界上的大廣告公司均各自擁有公關子公司或公關部門。從發展上來看,廣告的概念,遠早於公關,因為廣告的觀念直接易懂,且符合人類活動的需要。至於公關,倒不是非有不可。事實上,如果隻是貿易公司代理專門產品(如醫療器材或印刷器材),客源稀少且固定,則不需要公關,有時連廣告亦可省,隻要有強大的行銷網絡及優秀的業務代表,就能做生意。但如果生意越做越大,所售商品也與社會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企業對社會自然就產生了社會責任,公關也就如影相隨。事實上,在今日社會,公關有時比廣告還受重視,且收效更大,因為現代人已對廣告產生排斥與防禦心理,而公關卻能在不經意之間,攻入未設防的心靈。隨著經濟不景氣,許多公司把廣告預算縮水,改做公關,所以公關公司仿佛欣欣向榮。但其實,公關公司的生意也受到許多其他來源的瓜分,如直效行銷,而許多媒體購買公司或媒體本身(如雜誌社、報社),也開始做起公關,所以公關公司競爭越來越激烈。
公關vs企管
公關與企管重疊的部分在“內部公關”(in—house PR),所謂內部公關指組織內部種種措施,使員工有好福利、好工作環境,士氣高,流動率低,這樣就自然能安心工作,發揮生產力。員工是公司的資產,如果積怨過深,黨派橫生,自然折損產能,是公司一大損失,此類職能仰賴公司內部的溝通。任一組織應有健全的上對下、下對上及橫向溝通,以排除死角,這是最常見的內部公關執掌。從前企業常喜設信箱,鼓勵員工發表意見,但事實上真正投書的員工並不多,因為大家總怕吐真言反受懲罰,如此則無法達到發掘問題的效果。現在電子郵件既方便又迅速,應善用此工具讓員工勇於交換心得、提供意見,促進內部交流溝通。
少數公司有托嬰措施,以便女性員工安心上班,也有公司備有員工宿舍,凡此都是良好內部公關,比慶生會、運動會、郊遊旅行、魔鬼訓練更能讓員工實質受惠。此外,設計合理的福利及休假製度,保持升遷渠道的暢通,協助員工成長,減低壓力,提供在職進修,激勵士氣,提高生產力等,均屬內部公關的範圍,而這些也是企業管理的一環,所以公關與企管亦有重疊之處,兩者相輔相成。企管是公關的根,而公關是企管的延伸,公關主要管外部的事,企管管內部的事,而內部公關,自然就和企管密不可分了。
有些公司或組織(如香港警察局)連富有經驗的退休人員也不放過,凡成立周年之類的活動,都請他們回來,奉若上賓,有時在技術和心得方麵,也請退休人員回來指點一番,與新進人員兩相得。看在現任員工眼裏,更加強了向心力,這是內部公關功能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