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4:簡單說“公關”(2)(3 / 3)

整合行銷傳播

自從1993年,以廣告和行銷為基礎的西北大學廣告係Don E.Shultz等教授出書提出“整合行銷傳播”一詞後,霎時間造成轟動,不僅西北大學廣告係因而改名,許多搞不清楚公共關係的人,也似乎一下子抓到了方向,把整合行銷傳播當作公共關係的理論基礎,大談特談了起來。但是細推整合行銷的立論,其實並沒有新意,因為它的重點,就在行之有年的廣告已不是那麼有效,反而其他一些手法,例如公關、直效行銷或促銷,有時還來得有效得多,尤其如果把這些功能整合起來,讓企業發出一種一致的聲音(one voice),就更可以達到綜效(synergy)。這樣的說法,對廣告人也許石破天驚,因為廣告很久以來處於天之驕子的地位,尤其因為金額龐大,所以受到各界注目。

但對公關人而言,他本來就曉得公關是四兩撥千斤的東西,向來知道公關的價值,因此對於整合行銷所謂的“新廣告”不能苟同。並非不能苟同整合的觀念,而是不能苟同公關人隨著廣告起舞,仿佛發現新大陸一般。尤其如果讓公關成為“新廣告”下的一支,其實是把公關做小了,並且從廣告人的思維做公關,常疏忽了公關的社會性或公益性,社會將充斥行銷式噱頭與廣告式新聞,而弱勢團體或公益行銷的聲音,也就更小了,這正是今日台灣社會現狀,也是新聞廣告化的主因。

其實在提出整合行銷的概念時,科技還沒有發展到今天的地步,因此整個概念裏最有價值的發現,應該屬於公關功能的再發現,似乎公關的偉大,要等到廣告人“發現”了,才算得到了鈐記。但在科技進步的今天,由於資料庫、電子郵件及手機的盛行,“一對一”分眾行銷變得容易又有實效,因此今天直效行銷倒變成整合行銷裏最有價值的一環,奧美直效行銷公司的營業額,早已大過奧美廣告或奧美公關。在台灣現在連國民黨都懂得要通過手機催促民眾參加選舉造勢大會,利用數據庫分眾行銷的大勢已隱然成形,而直效行銷,也演變成以建立和維係關係為主的“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

科技的進步,把說服從小眾傳播變成大眾傳播,又一變而成分眾傳播,此時公關更應發揮公益的人文關懷,否則難與高科技抗衡。人文弱勢的關懷,不僅永遠該是公關的主軸,也是公關的利基所在。

品牌傳播

至於品牌行銷,提出的時期和整合行銷差不多,但是在台灣“大紅”的時候,卻晚於整合行銷傳播。“品牌”的概念源於教行銷的人,最早由柏克萊大學教授David A.Aaker提出。Aaker把品牌權益(brand equity)分成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誠度、感知品質、品牌聯想和其他品牌資產等五大成分,強調一個產品或服務,一旦變成了品牌,就有了價值,也就加強了品牌延伸度,最後形成良性循環。Aaker強調品牌要有個性,這要靠產品本身或行銷手法來建立;品牌資產如果到了一定的規模,就成了名牌,其回報就是所謂的名牌效應。KevinKeller卻從消費者對品牌的心理反應,強調品牌權益主要在品牌認知和品牌形象。品牌認知與知名度有關,大部分要靠廣告來達成,品牌形象則和企業形象一樣,完全是公關的領域。

在今天的社會,品牌的壽命動輒上百年,由於並購的普遍,企業也許沒有辦法永續經營,但品牌則往往能屹立不倒,因為當品牌效益顯現時,即使企業易手,也沒有人願意讓品牌死亡。既然品牌權益這麼不容易建立,而其過程又少不了公關運作,因此當一陣品牌風吹來時,整個公關界又隨之搖曳。建立品牌形象的方法和建立企業形象差不多,也是長時間的功夫,而其效果,也可在專家的文章中獲得肯定。

由上文可見,所謂整合行銷或品牌大師的真知灼見,多著重廣告以外的效益,也就是公共關係的效益。公共關係實在像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弱水三千,各取一瓢,不管從什麼角度去說它,都不可磨滅它的功效以及積漸為雄的本質。國外廣告係或行銷係的教授,雖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用不同的名詞,講的卻是同樣的東西,那就是新聞傳播科係很早就納入的公共關係,可見一門古老的藝術,隻要有價值,就有曆久彌新的魅力,蠱惑著代代人,為它付出心力。正因為如此,更有必要為公共關係建言,讓更多人認識它,使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