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4:簡單說“公關”(2)(2 / 3)

早期公司均有人事室,而今人事室功能增加,大都改名為人力資源部。現今有許多公司在人力資源部門之外,另加上公關部門,結果造成公關部門與人力資源部門的不和,此時公司應清楚劃分執掌,界定工作權限,或合並部門,以免徒生困擾。

許多人一提起公關就想到發言人,發言人其實就是內部公關一種建製,並非每個組織都要有發言人,有時老板或副總可自兼發言人。發言人的目的是讓媒體有固定的消息來源、谘詢對象,也統一對外口徑,不致眾說紛紜。可惜在真實的情況下,發言人往往層級不夠高,受權有限,所知無多,成了上級的傳聲筒,反有辱設置本意。通常在危機時最能顯示發言人的功效,此時發言人飽受矚目,眾人是賴。

好的發言人層級一定要高,否則一問三不知或推托含混,反達到反效果。

公關vs行銷

“行銷學”早期稱“市場學”,從前一談到市場學,大家就講4P,所謂4P,就是產品(product)、價位(price)、宣傳推廣(promotion)及銷售地點(place)。後來大家又講4C,因為以“生產”為導向的4P在觀念上落伍了,所以“消費”為導向的4C來臨。所謂4c,就是成本(cost)、方便性(convenience)、溝通(communication)及消費者(customer)。

4C與4P在本質上類似,隻是重點改變了。從前注重產品,鬆下幸之助有句名言:“沒有好的產品,就沒有好的行銷”,所以產品當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環。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各產品趨近雷同,品質也都差不多,各品牌的價位、差異變小,所以在產品方麵已無需多言,反而在生產、流通和銷售上,有所競爭。此時如何以較低的成本(如社會成本)、較不破壞生態的方式(如綠色行銷)製造生產,就成了企業努力的目標,而購買時的方便(如信用卡)和產品本身的便利性,也成了製勝關鍵。凡此都以“消費”為導向,顯示觀念和時勢的改變。

唯一不變的,就是第三個P,也就是昔日的宣傳推廣(promotion)、今日的溝通(communication),這也是公關和行銷在功能上重疊之處。

如何以公關輔助行銷呢?辦活動是最佳方法,選擇與產品本身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訴求,長久讚助、舉辦活動來換消費者的認同。曆來香煙對健康的傷害,最為人所詬病,因此煙草公司選擇讚助與運動或健身有關的活動,如網球杯、高爾夫球杯等,來改變形象。而高露潔一棕欖公司,因為所賣產品皆以口腔衛生為主,因此,多年來一直舉辦、讚助兒童口腔衛生保健活動,在落後國家致力發揚口腔衛生觀念,同時也舉辦運動會,讓人有健康的聯想,進而有了好印象。

此外還有一種行銷手法,就是促銷(sales promotion,SP)。最常見的促銷不外打折、策略聯盟、買一送一、摸彩、搭配、贈獎、抽獎、降價求售等,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產品銷售一空,達到脫售求現或造成轟動的目的。促銷與公關的差別在促銷求速效,且完全沒有新聞性,亦不值得報道,因此促銷活動幾乎都要靠廣告來廣為告知。如果想省掉廣告費,則必須找一家媒體合作,否則難以大規模地讓人知道此一活動的舉辦。如果辦促銷活動而想有新聞性,以求參與熱烈、收效宏大,唯一的方法就是出大錢、送大禮,則有可能被當成新聞報道。促銷的效果比廣告更快,但也最沒新聞性,常常靠店鋪POP(point of purchase)幾張海報或傳單就解決了。

同樣是辦活動,行銷活動和公關活動最大的差別,在公關有慈善的風貌,任何公關行為,均有社會責任的意味,這也是吸引媒體報道的原因,如聖誕慈善活動,為孤兒院或街頭遊民送溫暖等。而行銷活動則大都以聳動、絢麗或標新立異來吸引媒體,如請明星代言,或選美之類,大抵後者亦屬廣義的公關,且近來較為風行。既然二者同屬“事件行銷”(event marketing),但前者帶有社會責任、平等精神及慈善風貌,弱勢團體也因而受益較多,因此我寧可社會多公關活動而少行銷活動,否則能說不是社會大眾的損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