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係雖已行之有年,但仍有人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甚至有時連從業人員或教公共關係的老師,也不清楚它的精義。從前,一般人認為公共關係就是吃飯喝酒,做做人際關係,現在大家知道它似乎不隻是吃吃飯、喝喝酒、搞搞關係,但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雖然如此,有一點是公認的,即在今天這個年代,沒有公關是不行的。
公關像一把尚方寶劍,凡事有它就能化險為夷;公關又像一座七寶樓台,光怪陸離,讓許多人目眩神迷,就像弱水三千,各飲一瓢;也像瞎子摸象,摸到了尾巴的人,便認為公關是尾巴,摸到了鼻子的人,又以為它是鼻子,隨便怎麼定義都可以,公關自公關,哪管外麵吵翻了天!
十多年前曾有人說公關就是天天洗頭,因為這樣就不會有頭皮屑,就算是做好了個人公關。十多年來,公關更成了酒店公關公主、少爺的代名詞,甚至有妓女號稱公關專家,可謂百家爭鳴。海峽兩岸的公關組織,對這一點都很生氣,也都曾盡力扭轉,但一點辦法也沒有,亂鳴亂放的現象依然存在。
相互依存群己關係
其實公共關係的道理很簡單,前文談到公共關係是利己利人,就是一個簡明的例子,一點也不難懂。雖然如此,人們對公共關係的了解,卻有深淺的差別,有人體會到它的最深層,有人卻隻看到它的最表麵,體會不同,做法也就不同。盡管體會未見得深入,收入卻未必會受到影響,有時大搞噱頭的宣傳專家,反而進賬頗豐。這樣做的缺點,就是世人愈發搞不清楚公關,且公共關係的整體形象,也無法提升,連帶的也吸引不了好人才,而公關行業整體薪資和在組織裏的階層,也無法有效提升。
很多學者專家一再強調有效公共關係(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應該是被納入管理決策階層的公關。如果公關人員能參與公司決策,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危機,也可以提高公關的層次與做法,這才是最完善的公共關係運作。但類似上述問題一天不改善,公共關係就一天不能有效提升、運作。如今市場上一片行銷風,公共關係更已有被矮化到與行銷(marketing)平行,或下設為行銷附屬職能的趨勢。公共關係已經快要被行銷吃掉了,它本身雖有輔助行銷的功能,且其最終目的也隱含行銷的職能,但公共關係自有其社會性與政治性,如果不能健全發展,是整個社會的損失,也是公關人所不樂見的現象。因此有係統地介紹公共關係是必要的,而上司,尤其高級管理階層,對公關的正確體認,也是本書目的之一。
公共關係開宗明義,是一種“群己”關係,是五倫以外的“第六倫”(李國鼎先生曾大力提倡第六倫,恰好與公共關係不謀而合),也是中國人最弱的一環。公共關係的英文叫public relations,顧名思義,是一種群眾關係,一門“表達善意,贏取群眾好感”的學問。它原文中的public是名詞而非形容詞,可以加s做複數,如publics,因為關係群眾不會隻有一種。公共關係當年若譯成群眾關係,或不致引起今日這麼多誤會。
公共關係在精神上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利己利人。凡不利己利人的事固不必去做,做了長久下來也不會有利於己,圖利自己的事從短期來看固然可羨,從長遠來看則往往可悲。真正的公關應時時以共存共榮為念。人都是自私的,“我執”很重,要人在利己之餘還要利他,是一種高貴的情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公共關係並不唱高調,教企業隻利他而不利己,是不切實際的事。公共關係要的是雙贏或多贏,要求自身及他人之最大共同利益;換言之,要求組織和其群眾(publics)共同利益的最大公因數。所以從這一層來看,公共關係實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也是我多年來努力宣揚公共關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