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管理創新(2 / 3)

7.學會用反對者的語言描述改革

最堅定的改革創新反對者,經常是對本企業曾作出貢獻的人。即使是不容置疑的改革創新,如不事先做好工作,也會遭到他們的反對。甚至即使循序漸進,他們也不可能有朝一日會參加到改革創新的行列中來。在這種十分被動的情況下,不應急躁,因為它本來就是正常的事。但它又是很危險的事,因為弄不好,他們會用公認尺度來衡量與批判你的行為,這就有可能構成改革創新者的墳墓。因此,要保持冷靜,接受這個挑戰。

聰明的改革者都會玩“雙重遊戲”:①應學會反對者們所玩的遊戲,用他們的遊戲方式與他們一起玩;②用反對者的規則、語言評估遊戲,即學會用他們的語言來捍衛改革,讓他們享受到用舊語言描述出來的新東西,豈不兩全其美?

8.積極行動而不求一切圓滿

搞改革創新,絕不能等什麼人許可或批準,也不要等大家都同意。隻有幹了,才知道是否有效。有效則堅持下去,無效再改過來。但要在掌握基本情況後才作決定,不能蠻幹。改革者有時也可能失敗,那就要清楚:或者離開,或者去爭自己的地盤,尋找合作夥伴,並以此為核心發展壯大。必要時,為保障成功,要在合作夥伴之外樹立屏障,直到工作進展到一個階段能自立或有力量感染他人為止。有時,要身處企業之外,再尋求前進動力,這樣就可擺脫現有規章製度的束縛,從而創造自己新的機遇。如果你認準自己的企業無法改革,也不可能改革時,你隻好另外再創建新企業,這可能又是你實現改革抱負的最好時刻。

張瑞敏的經營觀

1984年,張瑞敏由青島市家用電器工業公司調到青島電冰箱總廠任廠長,當時他接手的是一個虧損147萬元的小廠,而現在,他所領導的海爾集團2001年全球營業額突破600億元。在此之前的16年中,年銷售額增長率達80%。張瑞敏現任海爾集團總裁兼黨委書記,是中國企業管理協會理事、中國空調製冷協會理事長、全國工商聯合會執行委員、山東省企業管理協會常任理事、青島工商企業聯合會副主席,並曾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優秀青年管理專家”、“中國經營管理大師”、“全國環保先進工作者”、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協會“五星鑽石個人終身榮譽”等光榮稱號。

海爾集團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的企業領導者到海爾集團取經問道。也有不少國內企業把海爾的管理模式學習揣摩以後照搬到本企業中,但效果都很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張瑞敏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沒有搞清楚企業領導在企業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艘船的話,企業領導應該是什麼?按照習慣的說法:領導是舵手。張瑞敏卻認為這樣的領導隻能是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優秀企業的領導,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領導人的角色。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領導不應該僅僅是舵手或船長,更應該是這艘船的設計者,是船主。

他以人才問題為例說明。他說:“企業的成敗靠的是人,誰有高素質的人才,誰就可以在競爭中獲勝。但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你的任務不是去發現人才,你的職責應該是建立一個可以出人才的機製,這就是造船。這個機製自身就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人才,對一個大型企業來說,這種機製的建立要比老板具有敏銳的發掘能力更為重要。即使是我們開始時的600多人的企業,也不能今天看好張三,明天看好王五,我建造人才機製就是要給每個人相同的競爭機會。像運動比賽一樣,賦予個人參與競爭的可能,關鍵看你的能力。海爾設有幹部處,他們的任務不是去發掘幹部,而是研究現行機製能不能把所有人的潛能發揮出來,我們的幹部每年都有調整,都有人上來,有人下去。”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張瑞敏認為有兩個方麵的素質是必須具備的:

“首先,要有善於把握大局的能力。在眼前繁雜的事情裏,你能不能找出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來,找出製約發展的根本問題來,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是否會對其他問題產生影響?這種很快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是企業的老總必須具備的。”

“另一方麵,要有一種對一件事一抓到底的韌勁。在中國企業裏,往往是領導作出一個決策之後,在傳達過程中都有衰減或偏差。如果你不能一直盯住,很多事你以為已經到位,下麵往往還沒開始幹。我們的做法是:一件事從頭到尾抓出一個模式來,然後再去‘克隆’它,這樣做的成功率非常高,這恐怕也是一種中國特色吧。雖然我是企業的老總,還要親自到基層去抓某某一件小事,但你不過去做就不行。有時候必須抓得非常具體,當然是屬於帶有全局性的問題。我們集團的副總楊綿綿,她就非常善於去抓出一個很容易操作的模式來。當我們在北京商場的海爾專櫃上具體地過問某些事的時候,一些同行業的老總說:你都做這麼大的老板了,還抓這麼細小的事,真不可思議。企業管理中有這麼一句話:‘每天隻抓好一件事就足夠了,抓而不緊等於不抓。’實際上抓好一件事等於抓好了一批事,因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了一件事會帶著把周圍的一批事都帶動起來了。”